企业对“中梗阻”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审批程序复杂;有审批实权的部门服务意识淡漠:“ 中梗阻”常“阻”在垄断行业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审批手续仍繁杂办事常要“两头跑” 自2011年起,荆州开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提升行政效能,以精简事项,减少环节;优化流程,缩短时限;全程代办,取消收费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审批流程的“再造”。 其中,“ 一站式”审批,成为简化流程,解决办事难的着力点。 但采访中,荆州开发区部分企业和“企业秘书”反映,原本是要通过“应进必进”实现“一站式”服务,但直到如今,仍有一些部门“体外循环”、办件回流、“ 只挂号不看病”,甚至还将下放的审批权限收回,形成了办事人员“两头跑”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建设项目审批中,现行的并联审批都是同级部门之间的并联,项目单位和“企业秘书”依然要在开发区、市级部门之间两头跑。而且出现问题时,不同层级部门间沟通协调难度较大。“ 虽然荆州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较大,但一些部门‘重审批轻监管’、‘ 以批代管’现象仍存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说。 大项目顺畅 小项目难办 去年,市委、市政府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许多落地大项目创下骄人的“荆州速度”。 如同洲电子,6 小时完成行政审批;湖北恒宇,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电网建设,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一路绿灯…… 先来看看同洲电子6 小时完成行政审批的过程。为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加快建设,各行政审批部门特事特办,以“容缺”受理,在办理过程中,部门间互通信息、联合协作、各司其职,简化程序,最终使本需耗时一周的审批工作在6 小时内完成。这其间,部门协作、简化程序是创下这一速度的内关键。 一位企业负责人讲述了另一案例。在该企业办理某登记时,因名称与总部名称相似,而被相关部门以“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为由拒绝办理。最终,“ 企业秘书”只能通过相关部门内部协调才完成企业登记。 荆州开发区某企业负责人直言道,大项目顺畅与小项目难办的对比反差,应引起关注。“ 许多大项目从招商到落地,都是领导亲自督办,各部门自然积极配合。但只有一视同仁对待所有项目,每个项目都显现‘荆州速度’时,荆州的投资环境才能称得上最优。” 部门利益博弈 企业伤不起 企业在相关部门报装某基础设施,部门开价颇高,第三方中介公司联系企业为其代办,价格能一下子便宜数万。 同样是基础设施建设,有部门提出,企业必须把建设工程的相关项目承包给该部门,才能为企业完成前期建设。
有关审批,部门垄断。在费用的上下浮动区间,一般按上限收取。 企业施工期间,相关部门不主动告知有关达标条件,等企业办理相应审批证件时,却以不达标为由进行罚款…… 在采访中,企业道出了林林总总之“荆州现象”。 有企业家坦言,投资荆州,除了企业自身战略布局的考量之外,荆州市委、市政府思发展、重商、敬商的诚意也是其要素之一。但面对这些“上下热中间冷”、“ 上下通中间阻”、“ 上下急中间怠”的“梗阻”现象,也的确“伤不起”。 荆州开发区一“企业秘书”称,少数部门为企业办理审批手续时,往往用国家政策的硬杠杆约束,用行政审批手续制约,而没有从服务企业的角度来创新方式,切实为企业解难。甚至还有些对领导承诺得好,等工作人员办理时,却以诸多借口推诿。“ 种种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少数部门在部门利益与荆州发展间进行着博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企业对荆州发展的意义,没有从上至下形成助推荆州发展的大气场。” 他提出,荆州能否有效约束各部门到企业的执法、办公行为?能否集中执法,以减轻企业接待负担?能否成立一口对外、定期通报、严格查处的投诉部门? 在采访中,也有企业家介绍了山东烟台和德州的一些做法。在烟台,有记者去烟台开发区采访企业,竟然没有一个部门敢于“领路”。 原因是,机关工作人员不经允许,不能随便“麻烦企业”。 在德州,民企是“天”字号工程。该市成立了经委、纪委、民营经济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办公的“企业权益保护办”,凡企业举报,件件落实,该查处的绝不含糊,处理结果定期通报。“这些做法,荆州能否借鉴呢?”(荆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