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4
贵宾
   
- 积分
- 6551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
潜江新闻网讯(通讯员 郑美峰 蒋龙 杨明星)“过去,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稻田里不能有龙虾,担心龙虾破坏水稻生长,可是积玉口镇宝湾村一位普通农民却发明了‘虾稻共生’模式,带动了全省龙虾养殖产业的大发展。我建议,省科技厅要给他奖励”。这是2007年7月21日,原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在省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会暨全省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为一位普通农民请功。这位农民叫刘主权,系积玉口镇宝湾村人,今年52岁。
积玉口镇是我市唯一一处丘岗地貌,因地势低洼,湖泊众多,人们戏称为“水袋子”,三分之一的低洼田每年只能种一季中稻,别的季节都被闲置、抛荒。前些年农村税费改革前,农田不种也要交提留,农民白交提留也不种。当时,刘主权任宝湾村党支部书记,镇领导严禁农田抛荒。于是,他只得和村民褚洪云将农民抛弃的150亩低湖田承包下来。这一大片稻田,怎么个种法?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出现了--养小龙虾。
2000年10月,刘主权不顾家人反对,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买了300公斤的野生小龙虾放进稻田。第二年春节,他捕捞了1500公斤小龙虾,卖了5000多元钱。由于不懂小龙虾养殖技术,他以为小龙虾也和养鱼一样可以常年捕捞,但到了5月底,一个龙虾也捞不到了。原来,小龙虾怕热,一热就钻进了泥里避暑。刘主权琢磨着,在小龙虾避暑期间,恰恰是低湖田种水稻的季节。他想到了“虾稻共生”的种养模式--低洼田里中稻收割后,投入小龙虾,利用稻田饵料生长,次年5月前捕捞小龙虾,接着再种植水稻。
2001年秋,刘主权又买了400公斤野生小龙虾投放到稻田里,经过一个冬季生长,次年他一次性捕捞1.5万公斤小龙虾,获利5万多元,紧接着再种水稻,又卖了3万多元,被人们抛荒的低洼田,每亩净收入达3千余元。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和惠农政策的实施,“虾稻共生”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农民的推崇,昔日的包袱田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聚宝盆。2004年,刘主权又承包了当地3000余亩水面的牛湾湖。
2007年,积玉口镇政府给刘主权颁发了虾稻共生第一人的金牌。近年来,他在“虾稻共生”种养模式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并成立了潜江市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任合作社理事长,这个合作社共有社员3千余人。虾稻共生技术,这一普通农民的伟大创举,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了一条新路,也得到了众多媒体和上级部门的鼓励。2006年,刘主权发明的克氏原螯虾与中稻轮作技术,获省科技厅“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2007年4月,积玉口小龙虾野生寄养项目,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潜江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08年,中央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报道积玉口虾稻连作模式,并受到农业部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2008年,积玉口虾稻共生模式被写进省委一号文件,号召全省学习这一高效种养模式,并在全省推广;2008年,刘主权被湖北省委组织部授予“双建双带”标兵称号;同年10月,他还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农村优秀人才”荣誉称号。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