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安静却又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正在美国“千禧一代”(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酝酿。他们希望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教条,即“消费即快乐”的消费至上主义。虽然这些人并不完全抵触消费,但因为体会到美国特有的消费至上主义的消极一面,并且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在可持续性与道德层面的根本性问题,他们不再拥抱消费至上主义,转而思考面向未来的新型消费心理、消费模式。(《 人民日报 》04月25日)。 看了这篇文章,相信许多人和作者一样,是深有同感。因为“消费即快乐”的消费至上主义不仅在美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这些年在我们中国也在快速流行,好象整个社会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消费至上主义的味道。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有着不容小视的危害。有人把消费至上主义、成功学、性自由并称为当代社会三大毒素。 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也日益强烈,有些人互相攀比、互相仿效,住豪宅、开华车、天天都沉醉在灯红酒绿之中。而计划生育又让独生子女成为大部分家庭唯一的孩子,孩子在家庭成了中心、成了核心,其一颦一笑、一悲一喜都牵动着全家人的神经,生怕孩子受委曲,生怕孩子不开心,因此,许多家庭都是再“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后代”。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高消费,宁肯自己百般委曲,也要满足孩子额外要求。而孩子们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中、这样一种家庭环境里也就养成了不知知稼穑之艰,不知生活之难,不知愁苦之味。只知一味地向父母伸手要钱,钱一到手,就三下五去二,立马花掉,而且主要是用于吃喝玩乐。有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更是踮起脚尖做长子,打肿脸充胖子,借钱也要潇洒走一回。从来不考虑家庭实际,不考虑父母艰辛、不考虑他人感受! 笔者有一朋友,是典型的工薪族,其妻还下岗多年,经济并不宽裕,但为了他们的独生女儿,他们是从不吝惜金钱。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他们一是在教育上下功夫,不惜资金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二是在生活上惯孩子,只要孩子有要求,夫妻俩想天法也要满足。结果孩子并没有按他们想象和设计的路线走,小学升初中没进尖子班,转弯抹角找关系才了了孩子进尖子班的心愿,初中升高中时,孩子的分数又只够普高,但孩子声言不进重点高中就不读,他们只好又花24000元择校费把孩子送进重点高中。高中时,孩子的心思和精力都没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和别人比吃喝、比穿戴、比娱乐上,几乎是天天在家要钱,成绩则一塌糊涂。为了让孩子能上本科,他们又把孩子送到艺术培训班,让孩子学艺术表演。学艺术表演那真是富人的烧钱游戏,他们咬紧牙关硬撑着。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到一三本的艺术表演专业,他们家中也空空如也了,只好 找亲友借债供孩子孩子上学。但孩子好象浑然不觉父母难,在学校里还是花钱如流水一般,什么都要与别人比,什么都要用高档,每月两千元的生活费还总喊不够用,每次父母汇款稍稍慢了一点,就会大发雷霆,每当父母表示有困难,就会埋怨、指责父母无用。每次回家都打扮得十分新潮,与其父母的憔悴形成鲜明对比,让见者无不痛心。 这些孩子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不仅让其父母不堪重负,也让社会承受不起,让资源耗费不起,正如这篇文章中所说的“为了占有更多资源,进入更多竞争;间接拉大了他们与家人、朋友的距离;带来了对环境并不友好的生活方式;间接引向了更大的不公平,有人寻求获取更多,却不惜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减弱了对公共生活的兴趣;淡化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而且他们不仅仅只满足于过度消费,他们还非常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体力劳动,他们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只想坐享其成。这对家庭生活、社会前进、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因此,美国“千禧一代希望改变”这种“消费即快乐”的消费至上主义,对我们也是一个提醒,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变它。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节俭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形成新型消费模式、消费习惯。其次家长们要努力改变教育理念,做到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坚决摒弃那种给钱就是爱、享乐就是情、“消费即快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勤劳、俭朴、珍爱、尊重的生活习惯!这样家庭才能富得久远,国家才会兴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