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1
少校
阳新上将
 
- 积分
- 13084
IP属地:广东省中山市
|
|
2011年10月26日,城东新区开始了第一期房屋征收工作,当时确定征收的房屋户数为646户,大部分征收户签订协议后,陆续搬离了自己原来的房子。由于还建楼在18个月后才能交付,县政府出台的拆迁补偿政策中,对征收户给予了过渡期补偿,让拆迁户在18个月中自己租房子住。对于部分无力寻找房屋的征收户,县政府建设了临时安置点,让这些征收户住有所居。白杨村俞家湾临时安置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当时俞家湾有20余户居民选择了在临时安置点居住。
经过1年多的居住,这些失去了土地、原住房的拆迁户最期盼的是,新区能早日建成,这样他们不仅能早一点搬进新房中,还能在新区中寻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舍了小家为“大家”
说起房屋征收的事情,住在俞家湾临时安置点的61岁俞永成仍然是一脸的不舍。1951年出生的他,从记事起就生活在俞家湾,他对以前的俞家湾充满了不舍之情。尤其是他家的老房子,上个世纪90年代建起来的,算起来也有近20年的历史了。“拆了,心底总是有点不太好受。”俞永成淡淡的语气,却透漏着自己对老房子的不舍之情。
年轻人对许多事情看得稍微开明一点,王鸿旺(音)谈起自己的老房子时和政府的拆迁工作时,也是苦笑着说:“可以算是舍小家为‘大家’了,要是让我选择的话,我还是说不想搬。”
整个临时安置点中的居民跟俞永成、王鸿旺一样,只要谈起房屋拆迁的事情,他们多会表现出对老房子的浓浓不舍之情。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愿意拆时,王鸿旺给出了一个答案:“大家都在拆,我们也跟着拆了,反正没有亏。”同时许多拆迁户也指出,当时那些过来做征收工作的责任单位经常来家里串门、唠家常、讲解政策,甚至是村里的一些党员干部也带头拆迁,他们渐渐了解政策以后,这才同意拆迁的。
在规划中,俞家湾所处位置属于城东新区路网的一部分,阳新大道将从此处经过,在这条路上,每一位拆迁户的理解,都能使阳新大道早一日竣工,正是这些房屋征收户,用自己住了多年的老房子,为建设城东新区贡献出一份力量。
想着早点搬进还建房
临时安置点的环境并不太好,用砖砌起来的墙,也未粉刷,在上面盖着石棉瓦。在俞永成的的家中,地面因为没有完全硬化,在阴雨天显得有点潮湿,冰箱上面放着冬天的被子,许多家具码放在一起,显得有点杂乱无章。俞永成说:“因为是临时的所以就没有怎么收拾。”
据一个征收户说,由于这种房子属于临时建筑物,构造非常简陋,冬天四面漏风,显得非常冷;夏天又不透风,显得非常闷热,蚊蝇鼠蚁也是时常可见,“有时老鼠都能爬上床”。
“我就想着能够早点搬过去。”王鸿旺说,作为一个临时的安置点,刚开始住着还有一点新鲜感,可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很多问题都开始显露出来:晴天灰尘多、雨天泥巴多、卫生环境差等。“不过交通还算方便,临时安置点离综合农场近,买东西都还方便。”
对于还建房的期盼,王鸿旺最为满意的就是地理位置。因为习惯住在农家小院子中,对于居住商品房,王鸿旺总有一定的陌生感与抵触感。看过规划图的他,对于还建小区最为满意的就是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无论去干什么,都非常方便。”
根据当初的规划,白杨村安置小区需要18个月的建设期,对于这些住户来说,他们住进新房的日子并不遥远了。据记者了解,白杨村安置小区的主题工程大部分已经完工,住进新房的日子离得并不遥远。
新区现在的建设情况,其实就如俞家湾这些居民现在居住情况类似,正面临着最为关键的时刻,许多路网工程、还建楼工程都到了即将完工的阶段。
期盼有更多就业机会
新区的建设,对于这些征收户来说,失去不仅仅是住房,还有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
俞永成从20岁开始种田,已经种了40多年的土地,没有手艺的他,除了种地,就是卖苦力。只是,人老了许多工作单位都不会雇佣他。前些年,村中还有些田地,俞永成靠着种地、打零工勉强能养活自己和老伴,甚至是存点养老的钱。只是现在随着白杨村、新区的开发建设,村中的田地越来越少,因为年纪偏大,打零工没有人肯请他。劳碌了一辈的俞永成只能在家里带带孙子,可是他总想着找点事情做,让自己看着不像个闲人。
就如王鸿旺所说:“希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王鸿旺年纪并不大,今年刚刚30岁出头,大儿子今年4岁,小儿子才2岁,早些年曾在广州打过工,因为要照顾孩子,近两年,他不得不回到阳新做一些小生意。作为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成年男子,他对于工作的需求最为迫切,最希望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区建成以后,许多服务型的行业需要招人吧。”王鸿旺说,由于一些人年纪偏大,像宝加一类的工厂不会招收她们,他们只能瞄准一些服务型的行业,但城区太远,从事服务型行业就显得不划算,等新区建好后,可以就近寻找一些服务型的岗位。
记者 冯小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