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香港被誉为最有善心的华人社会,然而这次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灾后已过了十天,特区政府提出协助賑灾的一亿港元拨款,在立法会却受到罕见的阻扰。有政党提出附加条件,也有政党干脆以“拉布条”拖延战术试图阻止。立法会外,社会更是杂音不断。某电台就此所做的网上调查,显示68%既反对动用公帑、也表示不会捐款,而支持港府拨款的仅占7%。究竟香港人这次怎么了?香港社会到底在迟疑什么? 
自开埠后被闢为自由港以来,香港奉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尤其在社会福利较为不足的80年代以前,每个人都只能拼命工作赚钱,以求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与环境,因此曾经长期被冠上只懂得“钱、钱、钱”,及“人情薄如纸”的“污名”。不过,这些形象,已随着过去二十年来香港人努力不懈地发扬爱心而逐渐消失,并被国际社会公认的善心社会所取代。 2004年南亚发生大海啸,香港人发挥“爱心无国界”的精神,人均所捐的善款世界第一。可贵的是,港人这种爱心并非只在天灾时才凸显出来。除了一次性的捐款义举外,常年在香港社会存在的筹款活动林林总总,不仅有透过电视募款支持东华三院、仁济医院、博爱医院、保良局等公益团体外,还有透过卖旗、步行、义赛、义卖、义演等方式筹集善款。英国慈善基金去年底公布的世界捐助指数显示,全球146个国家及地区中,香港排名第19,在全亚洲高居第2,东亚地区则位居第1,而中国大陆排在近乎尾巴的第141,香港受访者有六成四表示在受访前一个月有捐款,。 香港对祖国的大型捐输,始于回归前的1991年华东水灾,香港市民本着爱心与“血浓于水”的同胞爱,透过电视节目筹得善款逾6亿港元。到了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香港社会更是倾城而出,共捐出善款超过200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不过,香港参与的150个项目中,被发现有70多个存在问题,香港支援兴建的两条公路至今未完工,援建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建成不足两年,即被拆除变成商场项目。这是香港这次捐款活动中,首次出现争议的直接背景。 诚然,并不是香港人的善心突然减低,而是不满内地相关部门对使用善款缺乏透明性及有效的监察机制,也怀疑习以为常的内地贪腐官员侵蚀大家的满腔热诚。 这次捐款争议发生在去年爆发的“中港矛盾”之后,“中港矛盾”其中一个因素是来自大陆的“大款”游客在香港扫货时财大气粗的气派,让部分港人认为大陆这么有钱,为什么港府还要捐出比其他省市人均超过20倍的捐款?当然,“中港矛盾”还有更深层的两地裂痕。 回归后香港与内地同屋居住了16年,然而大陆官员腐败横行、政治上制度相异,使双方欠缺的互信似乎进一步扩大,而香港主流社会期待的“真普选”问题也使“中港矛盾”看不到缩小的方向。 换言之,这场捐款争议,再次折射出“一国”与“两制”的结构性矛盾。 作者:林泉忠,筆於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