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寻道老人 于 2013-4-30 21:33 编辑
前些天到老南门去看樱花,又见到那河、那桥、那上岸的石阶,眼前不免浮现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画面…… 兄妹几人跟着母亲,从家住的五权街出发,走过沙市最宽大的中山路,走进传说中刘备迎娶孙尚香的迎喜街。所谓街,其实只是宽一点点的巷子,青石板的路显得格外干净,偶尔有马车经过,咚哒、咚哒的马蹄声显得特别清脆。街道两边的小木屋隔三差五的有几家做生意的门店。兄长们会津津有味的把当年刘备娶亲,如何从御路口上岸,如何香车骏马、前呼后拥地经迎喜街回转荆州的情景讲给我们听……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迎喜门,这是一座砖拱圆门,门楼上还有一个小屋,不知是不是当年孙尚香休息的地方…… 再往前就是赶马台,这里是个粮食交易市场,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米厂、粮店比比皆是,好不热闹。穿过这片繁华,就来到了金龙寺,寺前两根铸铁的桅杆足有几十米高,上有金龙绕杆,十分生动。寺旁就是内河码头,我们一家人就从这里水路启程,一艘乌篷船,摇啊摇!向荆州外婆家驶去。 顷刻就到了白云桥,那是一座单孔的石头拱桥,桥很拱、很高,颇显雄姿。(现在的古白云桥是新建的),小船继续前行,前方有一座简单又普通的木桥,这桥虽普通,传说却精彩感人:相传河的北面住着相依为命的母子俩,儿子很孝顺,母亲与河南岸庙里一和尚有染,和尚每天过河来和那母亲私会,要弯很远的路,很是辛苦。为了顺其母心,儿子搭建了这座“安心桥”。多年以后,这位母亲去世了,儿子为父雪耻将和尚杀死了。后人谓之:搭桥称母意,杀僧报父仇。 微风轻抚、浆划绿波、轻舟徐进、放眼右岸,可见一拔地而起的土堆,足有几米高,神奇的是这土堆在既没有围堰,也没有护坡的情况下,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侵蚀,不垮、不塌、不流失,巍然屹立在那里,像座小山似的。这就是著名的张飞一担土,这担土有多重?无人知晓;这担土的另一筐在哪里?也无人知晓;是不是立新乡比这略大的那个土堆?谁也说不清,有一点可以铭记的是:张飞力大无穷——神人也! 快到东门时,就从荆沙河进入了马河(现称九龙渊),河面突然开阔,风浪袭来,小船顿时摇曳得厉害起来,好在是这点风浪并不足以影响小船的速度,不久就到了城脚下,然后靠边行驶,这时可见河的岸边出现一块如人形的大石头,这就是传说中的望夫石。相传每次刘备出征,刘夫人常常在这里望夫归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真情的刘夫人,立石纪念。 小船沿城脚南行,来到了马河肚子(现长江大学本部),转向西靠近城墙进入南护城河,河水悠悠、城垛巍巍、护城林茂茂,抬头可见城里冒出“三冠笔”的笔尖,那笔尖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不知这“三冠笔”是纪念历史上三位荆州著名文人的意图多一点?还是激励荆州学子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隐意多一点?总之,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刻骨铭心…… 到了南门码头,就看见了我的外婆桥——一座很普通的木桥,确是进南门的必经之桥。一家人上了岸,来到南门大街,所谓的大街不过几米宽而已,成人们伸手可以摸到两边房子的屋瓦。街的右侧有个聚珍园,每次路过都会不由自主地向里探望:炉火旺旺、蒸笼叠叠、蒸汽袅袅、肉香喷喷,给黑底金字的招牌增加了十分诱人的砝码。母亲这时候总是拉着我们紧走几步,就到了外婆家。 外婆家的大门就在繁华的南门大街上,后门抵着城墙。母亲和娘家人有说不完的家常话,我们小孩子就屋前屋后乱穿、嬉戏……外婆是个瘦小的老人,总是笑眯眯地拉着我们的小手问话,然后,吩咐人去买来点心犒赏我们,那猪油饼子、扁担锅块、扇子糖至今还记忆犹新…… 站在外婆桥上,看着今天的城墙、小河、护城林,依稀旧时模样,耳边似乎又听见传唱至今的歌谣: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问我好,爹也好!妈也好……何时再乘小船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