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下午,从位于荆州的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传来喜讯,和中华鲟同等珍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达氏鲟获得全人工繁殖成功,并通过由中科院、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组成的专家组验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人工繁殖达氏鲟。这也标志人工抢救达氏鲟这一濒危物种在中国获得成功。 达氏鲟是成长于我国长江干支流和中国近海的特有水生动物,它和中华鲟、胭脂鱼一样,有洄游到长江上游宜宾金沙江段产卵繁殖的习性。近30年来,由于其天然产量不大,加之人为捕捞和环境污染等,使得达氏鲟自然繁殖成功的机会变得非常渺茫,它的自然种群数量和中华鲟一样,也随之急剧下降,成为濒临灭绝的极危物种,目前达氏鲟已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十大濒临灭绝物种水生动物”之一。
为保护达氏鲟这一濒危物种,2006年,长江水产研究所从四川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收集47尾子一代达氏鲟后备亲鲟。通过在荆州太湖7年多的人工养殖,今年,陆续监测到8尾雌鲟和4尾雄鲟性腺逐步发育成熟。上月11号,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催产、受精,孵化出子二代达氏鲟幼鲟2万多尾。
按照国际标准,人工繁殖出子二代才标志着人工抢救濒危物种成功。这次,长江水产研究所利用子一代达氏鲟成功孵化出子二代达氏鲟幼鲟,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标志着今后可以确保我国特有的达氏鲟物种,在自然水域以外不会被灭绝。特别是通过全人工繁殖,可以让它子孙兴旺,这对于达氏鲟物种保护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了解,下一步,长江水产研究所将有计划的在长江江段开展达氏鲟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以恢复达氏鲟自然种群数量。
目前,随着长江上游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等梯级电站的修建,保护长江珍稀鱼类的发展和延续任务紧迫。为此,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未来几年里,还将使达氏鲟达到上万组的繁养量,并将同其他有关水生珍稀动物机构合作,使我国特有的达氏鲟这个物种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