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们的稿费 邹剑川 中国古代没有稿费,阿墓的墓志铭是个案,写史书的索要当事人金银,也不是主流。清末近现代报刊出现,始有稿酬。20世纪20年代,上海文化街四马路兴起,民办报刊、出版社繁荣,才开始有了真正的专职自由撰稿人。 鲁迅是其中的卓越代表,常有一些现在的撰稿人拿鲁迅说事,认为他的稿酬不菲,事实上鲁迅的稿费收入并不高。 民国初年,中华书局《中华小说界》创刊,稿酬为千字一圆到五圆,分四个标准。1918年商务印书馆稿酬,据张元济记载,胡适之的稿酬为千字六圆,梁启超写《东方觉醒》的稿酬为千字二十圆。 而1912年至1919年的物价水准,北京1920年猪肉每斤一角,大米每斤3分。1913年至1920年北京大学食堂伙食费每桌十二圆,大馆子的豪华消费,吃鱼翅宴每桌十二圆,这是相当奢侈的。而当时在中等的饭铺吃饭二圆一桌,可以点十几个菜,足够十个人酒足饭饱。 鲁迅辞去公务员和大学教授职务,居住上海,是靠撰稿生活的时期。因为老领导蔡元培的照顾,他担任大学院特约撰稿人,月薪为300圆。除此之外,还有图书版税、报刊稿费、编辑费等收入来源。 其中编辑《奔流》杂志,北新书局的版税,每月为二百圆。1928年鲁迅每月总收入为五百圆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大学院特约撰稿人收入,只有不到一半为版税、稿酬、编辑费。1929年鲁迅总收入15383圆,相当于当下人民币五十万元,1930年为15728圆,这和人民币49万元。1932年每月平均400元左右,从当年教育部的特约撰稿人编修费月薪300元取消。此为纯粹的图书版税、稿酬、编辑费。从鲁迅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报刊撰稿,即便鲁迅大师的稿费也不高。 1939年《鲁迅风》杂志披露了当时头等作家稿酬、编辑费、出书版税,大约为每月400圆,折合当下人民币1万元。能到这个层次的人如鲁迅、郁达夫、田汉、巴金等。这是大师级人物。二是著名作家,稿酬为千字3圆到5圆,月收入200圆,折合当下人民币6000元左右。如夏衍、胡风等。属于中产阶级。三是较著名作家,三等作家,稿酬千字2到3圆,月收入120圆,折合人民币3600元,生活小康。如丁玲、萧红等。四等作家,即非著名作家、文学青年,稿酬千字1到2元,每月收入60圆,折合人民币1800元,属于平贫民。如艾芜、柔石、沙汀等。 对比当下,大师级、著名作家的撰稿收入为100万元到400万元,畅销书作家年收入1000万到2000万元。民国作家的经济地位是不高的。即便鲁迅这样的顶级作家、大师在当时也不过是中产阶级、小资,算不得富豪。 至于我本人无论在民国,还是当代,目前都只能是个非著名三四等作家,单纯非枪稿撰稿收入不会超过四千,很难过上体面有尊严的中产阶级生活。好在现在作家、撰稿人们大多都是业余的、兼职的,专职作家相当部分也是体制内的,有基本工资和生活费。作家穷困潦倒只有一个原因,才华才能不够,而不是时代问题。任何时代有才华的作家,都不会埋没。基本上,我比较欠缺才华天赋。所以我前些年毅然投身枪稿软文界。 (1192字) 2013年4月19日手草于汉口万松园 2013年5月4日电稿于鄂城莲花山下南湖洪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