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一位超级不要脸皮的80后“美女作家”张丽华曾在网络上,向我们尊敬的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乞讨一夜情。也许就像暴光“干爹多干爱自己”的郭美媚一样,旨在炒作,让自己出名而已。但张丽华至少是伤害了余大师的现任妻子马兰,而郭美媚扭扭屁股、秀秀乳沟,就轻而易举搞臭了红协会。 生理极度渴望需求的张丽华和秀干爹、晒名牌的郭美媚,最近又大有卷土重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和决心。网络疯传余秋雨的正牌老婆马兰的起诉离婚,而郭美媚又晒最新自拍照,全是名表和名包。 即使是这样,也不能冲淡当初我对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喜爱。那套书,是初恋男友送给我的礼物,买书的地点是我同学开的小书店,当时,书店老板——我的高中男同学还主动给我打折了。没想到回家慢慢去看那三本书,但当看到最末尾一本《霜冷长河》的时候,我对余大师的兴趣也开始打起折来。从千古的中华文化写到满街都是自己的盗版书,文字从纯文学到纯人文,我对余大师的热衷在渐渐退烧。武汉作家池莉对自己作品被盗版的态度是:感谢。多有风范,不失武汉女人的直白火辣性格。你余大师再怎么也比不过李白吧?李白的千古绝唱在今天也是粗制滥造的各种版本流行于市?你余大师难道忍心要民工和妓女花上大几十元去买本你的精装书吗?盗版,从另外一面来看,也是大家(包括社会最底层人群)对你写作成果的一种喜欢和肯定形式,你又何必得了便宜又卖乖呢? 三本书后,就没再读过余大师的书了。最近,看到小版版的《寻觅中华》,心想这种口袋书也许还真能帮自己追溯到中华文明之根。在一些晚饭后的日子,开始于书房里摇头晃脑地朗诵大师新作。读着读着,我竟开始对余秋雨先生的人品产生疑惑,对他的为人和道德不置可否。 余大师在《寻觅中华》里多次提到,自己文革期间,有心在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谢那座私人图书馆(蒋介石家族的私人藏书楼),感谢那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岁月。十年浩劫,对于很多中国的文化人来说都是永远的伤痛。余秋雨的一个叔叔就因为无法忍受折磨而自尽,父亲也曾饱受迫害,那篇文章,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父亲无法原谅那些知道内情而又没有站出来说一句话的朋友”,而《寻觅中华》给人的误导就是:余大师在那场灾难时,成了飘在云中的仙子道人,远离乱世俗任,正在潜心修行、准备厚积薄发。而对自己 “文革”期间参加“石一歌”写作组的事情被揭露出来后,余大师又是千方百计遮掩,拒不承认。文章好坏在其次,关键是人品。“文革”是他一块心病。“掩耳盗铃”忽略掉自己的那段不光彩历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日本的教科书始终不认“侵华之战”一样,日本不认帐,难道它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过的灾难就不存在了吗? 今天的余秋雨,让我非常自然地想到了文坛最鄙视的另外一位大师级流氓文化、——郭沫若。墙头草的郭老先生,历任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中华人民政府三朝高官,革命低潮时选择流亡生活,红旗飘扬时奔向母亲怀抱。女人也是从清末小脚玩到红色恋人,从神州大陆泡到东瀛外土。曾有个真实的笑话,解放前,高层流行过换老婆一风,解放后,很多女人带着孩子来找组织要求“名分”,领导呵呵一笑,“怎么又重复了郭老的故事啊,我们一概不能认帐!” 如果说“美女作家”张丽华是真不要脸,那余大师那是更不要脸。张丽华的不要脸在南朝就有,在陈后主怀里批折,干预朝政,结果死在刀下。郭美媚炫干爹,让从上到下的整个红十会,成了国人眼在中的一堆狗屎。余秋雨在文章中胡说八道(台湾大多数文化人对余大师文章的评价:浮夸滥情、穿凿附会,终将被淘汰。)一个四人帮的“、枪手”、一个闻过则怒的小人,是从来没有自己脊梁的。余秋雨在香港的运气也不比在台湾的好多少,他被凤凰卫视扫地出门!因为自“秋雨十分”播出以来,收视率日渐下降,观众日益不满。余秋雨极力否认,自己文革期间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一派伪君子小人之态,正显示出他内心极大的恐惧。至于余秋雨和张丽华是否真的苟合过,那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但余大师的后期作品确实圆滑、投机、媚俗,是他胆小、贪婪的人格写照,连台湾他的本家大诗人余光中先生都劝秋雨多看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