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猫郎 于 2013-5-5 09:26 编辑
3月20日,我们一行20多人乘车前往通海口,参加仙桃网组织的“走进通海口,感受新农村”的主题活动。 车在平坦的仙洪公路上疾驶,春风随太阳的露脸而显得柔情,灿烂金黄的油菜花露出浅浅的笑容。通海口对于我来说,应该是知之不详。印象中大概是我市西南边陲的一个乡镇。我想通海口的名字,应该是说通向大海的口子吧,因为我们这里属古云梦泽。 可实际上,我犯了一个望文生义的错。据考证:通海口在没形成集镇之前,只是通州河上的一个较为活跃的小码头。因当时在此摆渡的是一童子伢,故名童伢口。后来,这里过往行人日益增多,到清初便形成了小集。因人多音杂和谐音关系,人们便把童伢口喊成了通海口。由于当时陆地交通不发达,大量的土特产品都要用船只从通州河运往武汉直抵上海。要进的商货,也由这条水路运回。因此,人们认为这里河通江,江达海,海口相通,便称此地为通海口。 说到西部边陲,似乎与“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相关联,尽管这些典故离我们已很遥远。我不知道,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是如何深入到“边陲”的。 愈接近通海口,心中的“惑”便愈蠢蠢欲动。是不是就让我们看看某一段水泥路,见识某一片绿化带,体会党的惠民政策呢?农村的软件建设又是如何开展的呢?听完王万琼书记简短而热情的欢迎辞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去寻找我心中“惑”的答案。 在长达6.2公里的西灌渠施工现场,我向陪同我们的肖宣委提出了心中的一个“惑”:“你们这渠是为万亩精养鱼池而疏浚的,我在为沟渠两侧主动配合拆迁的300多农户表示敬意的同时,有一个小小的担忧,会不会出现类似于西流河养鱼户因抽取仙下河河水而导致渔业受损的情况发生呢?” “目前,我们并不排除水源因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而导致水质恶化的可能。”肖宣委很坦诚地说,“但我们镇政府已准备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下面就带你们参观环保明星企业——湖北诺得胜制药公司。”参观完企业,了解了该企业的起死回生的创业历程,我们不得不为通海口政府一班人的“低碳经济”理念而折服。 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是感受新农村。我们首先参观了星红村四组的张贵兰家,气派的两层楼内,分布着电视厅,阅览室、活动室等。我仔细看了她的业务记载本,上面记满了她承接的业务,范围遍及周边乡镇及洪湖、监利等地方。我向她提出了一个“惑”:“国家对你们有没有优惠政策,镇里有没有对你们提供扶持?” 爽直的张贵兰说:“你进门前也看到了,‘我相信,只要尽我的全力,没有办不好的事’,这就是我办事的信念。我本身有对文艺的爱好,加上通海口镇的文化底蕴和氛围,就算政府不给一分钱(注:每个文化中心户一年3000元),我们也会给乡亲们带来好的文艺节目。我们准备把自编自演的节目往电视台送,期望你在不久的将来,会在电视上看到我们表演的节目。”说完,她笑着递给我一张名片。看她们用欢乐的棒槌敲响腰鼓,听她们用甜美的歌喉演唱《三月烟花》,再瞧瞧村民脸上惬意的笑容,我心中的春潮已开始涌动。 如果在张贵兰家欣赏的是艺术,那么在张光照家感受的则是宁静。小院外是一个水泥篮球场,院内是一张乒乓球台,室内有放映厅、棋牌室,最显眼的是书架上的一排排科普书籍。墙上挂满了一个个名人、专家给他题的字、画的画。这或许是对老张30多年来对农民文化生活一直执着关注的最好肯定。老张带我们参观了支撑他梦想与现实的三亩试验大棚。我的心依然为他存着一个“惑”:老张,你还能坚持多久呀? “老张呀,大棚要搞上去,绿色家园的经营模式值得借鉴啊!”肖宣委的一席话,醍醐灌顶,真是一语中的呀。我心中的另一个“惑”又解开了:我们需要那份宁静与执着,我们更需要的是与时俱进,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对墙上的一句话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阳光照到哪里,我光照就到哪里。 是呀,通海口的新农村建设已悄然走在前列。如果说西灌渠、千亩工业园是大手笔,是我们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那么通海口人民建设新农村的参与意识,我想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我们到桂花台植树时情形,我觉得新农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说那整齐划一的楼房,不说那绿树成荫的片片森林,只说那房前屋后的整洁就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不能简单地用纯朴的民风来形容他们,他们是深刻领悟了新农村内涵的新一代农村人。 如果说你不能体会千亩工业园的手笔之大,那你就随我一起走进卓美卫材公司:占地40亩,投资1500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多人,先期预计利税500万。如果说你不能体会特色农业之精髓,那你就随我到苏滩李立中的草莓基地:在10多个大棚里,鲜红的草莓写满春色,而每亩2万元的收益让李立中脸上的笑容像屋外的桃花一样灿烂。 看到这些,不难理解6.1万通海口人为什么能够创造每年上缴利税居全市乡镇前茅的奇迹。你更有理由期待,通海口人民在通海口政府一班人的领导下,一定会创造更大的奇迹! 有人说,四十而不惑。可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惑”,因为,我期待更多的这样解“惑”之行。忘不了,解“惑”的通海口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