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尉
 
- 积分
- 374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
中国民商:借点水来,50 年谋划之旅
开国领袖借水的奇想
南水北调的最初构想始于毛泽东。
1952 年的深秋时节。黄河边上站着一位气宇轩昂、身材高大的6 旬老人,凉风吹来,刮起他银灰色风衣的下摆,他左手夹着一只香烟,目视远方,面色凝重,象在思考着什么。不用问,这位花甲老人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
脚下是波涛滚滚一泻千里的黄河,此刻,他是否在想《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他对黄河的眷恋却是与生俱来。
在延安窑洞,他曾敞开心扉,同美国记者斯诺进行过数次长谈。斯诺问他,如果将来有一天战争结束,您卸去领袖重任,最想去做哪些事情?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骑马去黄河考察。后来,过了多少年,1961 年的8月,在庐山上,他和身边的卫士张仙朋闲谈,他感慨地说:我现在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可使我多搞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官员也是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三大志愿,就有一个是骑马沿黄河实地考察,可见这位老人的黄河情结之深。
回到1952 年的10 月下旬,毛泽东突然有了视察黄河的意愿,他骨子里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思想天马行空,所以,他的有些想法别人难以跟上节拍。他提出离京休息,中央批准了,他就要去沿黄河看看,实现他 多年的愿望,不过这回他没有骑马,而是乘坐的火车(1965 年时,汪东兴真的秘密安排部队骑手教毛泽东骑马,准备考察黄河源头,但最终毛泽东没有去,而是重上井冈山,下山不久就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乘坐火车比骑马要受限制,所以划定的路线是山东、河南、平原三省境内的黄河,而且指定是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陪同他离京视察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第一机械部部长黄敬、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和汪东兴等人。
10 月26 日,毛泽东的专列首站到达山东济南。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第一个登上专列,他向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身后是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省长白如冰。毛泽东看到许世友,开口就说:“打进济南府,活 捉王耀武。”许世友嘿嘿一笑:“主席还记得我们打济南时的口号哇!”“忘不了,活捉王耀武,这口号响亮嘛! 1948 年打济南,你和谭震林、粟裕可是打出了威风啊!”毛泽东和许世友等人一一握手,然后又说:“这次是出来休息,就是要看看黄河,不多打扰你们。”许世友说:“我们巴不得主席来,主席来了有好酒。”“你这个少林和尚啊,是个花和尚呢,离不开酒。我可不喝酒。”毛泽东笑着说。“报告主席,我们这儿也有上好的辣椒。”许世友知道毛泽东的嗜好,快人快语。“好好,就吃你和尚准备的辣椒,不吃辣椒不革命啊!”毛泽东爽朗的大笑着。
第二天,毛泽东就来到了济南城内的黄河大堤上。远眺黄河滚滚东去,他问:“这里黄河底比济南城内地面高多少啊?”有人回答:“差不多7 米。”“7 米,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呀!你们一定要把大堤、大坝修牢,万万不能出事,不能出任何事情啊!”毛泽东忧心忡忡,他转向许世友交代:“雨季大水,要发动群众上堤防守,必要时军队要上去坚决死守!”毛泽东面色严峻。
许世友说:“请主席放心,坚决服从命令,保证不出任何事情!”
沿着黄河大堤向前走,堤外是大片盐碱地,毛泽东眉头一皱,问:“这白花花的是什么原因哪?”省长白如冰小心回答:“黄河高悬,堤外低凹,再加上小清河多年未输通,排水不畅,造成耕地盐碱化,群众种不保收哇!”谭启龙接口说:“这一片上下有15 万亩地种不成庄稼,群众生活困难。当地群众有个民谣:‘春天一片霜,秋天明光光,豆子不结荚,地瓜不爬秧’。”
听到这些,毛泽东面色更加沉重,许久不语。过了一会,他说:“历史上黄河洪水多次为害,想不到黄河侧渗也会给人民造成灾害。给你们出道题目,你们能不能引用黄河水淤地,改种水稻,输通小清河排水,让群众吃上大米,少吃地瓜不行吗?”谭启龙说:“种大米我们没经验,不过一定试试。”
离开济南,毛泽东在徐州稍作停留后,又到了兰封东坝头,他要看看黄河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处。正是这一去,才有了南水北调的构想。
毛泽东是在火车上过的夜。这天是1952年的10 月30 日,早上6 点,毛泽东起床步行到离专列不远的西贡村,在村头晾场遇到一位老农,两人热烈的聊了起来,等回到专列上时,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省长吴芝圃、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等领导已早早在等候。毛泽东同他们一一握手,最后握到了王化云。此时王化云的头衔是黄委会主任,看黄河,没有黄委会主任不行。
听张玺介绍王化云是河官,毛泽东顿时来了兴致。并幽默地拿王化云的名字打趣:“你这个河官呀,半年化云,半年化雨就好了。”在专列上吃过早餐,王化云展开黄河地图,跟毛泽东说起了黄河。火车在运石铁路支线前进,一路上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黄河下游连年大修堤,对险工由秸草坝改为石坝以及防汛抢险的紧张情况,还汇报了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干支流的调查研究,提出根治黄河的规划意见。王化云说:“主席,为了避免今后的洪水灾害,我们打算修建郑州邙山水库或三门峡水库,一是蓄水,二是发电。”毛泽东很感兴趣的仔细听着,并不时询问。
上午10 点多,毛泽东一行走下专列,没有骑马,乘的是汽车,然后登上了东坝头黄河大堤。等候在此的河南省水利局局长袁隆向毛泽东汇报:“这就是1855 年( 咸丰五年)铜瓦厢村决口、改道的地方,我们在南岸叫东坝头,对岸还有西大坝。”王化云接口道:“当时决口原因,一是清朝的腐败,二是社会环境混乱,太平军已过来……”毛泽东立刻打断:“那时太平军还没过来吧?”省长吴芝圃上前解释:“太平军是咸丰二年(1852 年) 到河南的,正是社会混乱时期。黄河决口原因,有附会说是太平军扒的……”毛泽东微微一笑:“此事尚需考证。”王化云又说出了他到三门峡调查得的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走万锦滩。”毛泽东站在大坝上,看黄河从西奔腾而来,直冲大坝,又骤然折向东北,说道:这座大坝作用可不小。然后笑着问王化云:“黄水涨上天,能挡住吗?”王化云说:“黄河两岸1400 多公里沙堤,又是“悬河”,要抗住大洪水,实在危险!要在上游修水库,拦蓄洪水,加上下边河道排水,战胜洪水才有希望。”
毛泽东点点头,说:“1947 年3 月15 日,蒋介石为了配合军事进攻,堵住黄河花园口,想水淹解放区。我们发动人民,抢修堤防,保住了解放区的安全,到今天,黄河已有5年没开口了吧?”王化云说:“是”。毛泽东叮嘱道:“你这个河官呀,责任不轻,还是那句话,以后再把堤防修得好一些,牢一些,要保证黄河不开口!”
“要保证黄河不开口,光修堤不行。”王化云说得很干脆。
“哦,为什么?”毛泽东诧异地问。
王化云回答:“黄河上游下来的水,平常每方水有3 公斤左右泥沙,洪水时每方水含泥沙数百公斤,最高达到700 至800 公斤,世界没有,所以黄河最难治。”毛泽东点点头:“怪不得古人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这么多泥沙,怎么洗的请?”王化云喘一口气,接着说:“目前,西北黄土高原平均一年冲下来16 亿吨土沙,破坏了西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其中有4 亿吨粗沙,先沉淀在下游河道里,造成“悬河”,常常决口成灾,还有12亿吨细沙好土,随水冲进大海,并淤起了河口三角洲,年年在扩大。从长远看,根治黄河,必须蓄疏并举,就是要在西北黄土高原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大力推行植树造林、种草,缓坡修梯田,再加修建大中小型水库。既控制泥沙,发展当地生产,提高人民生活,又能使下游不淤,这样才能保证黄河不决口,达到根治的目的。”
“好好,就这样办。”毛泽东听后连连点头,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过去的治河古书,你都看了吗?”王化云回答说:“为了向前人学 习,看了一些。”“那什么叫‘埽(sao)’?”“埽的形式小一些,作用和坝基本相同。古书上说:埽者扫也,御溜外移也。”毛泽东听着王化云的回答,脸上浮起满意的笑容。
回到专列上已是下午1 点多,开始吃午饭,12 人分3 桌进餐。毛泽东招呼王化云:“黄河,黄河,到这边来坐。”于是,王化云坐到了毛泽东身边。“今天我请客,共饮一杯葡萄酒。”毛泽东端起了酒杯。饭菜很简单:一小盘鱼、一小盘鸭蛋、一盘青菜、一碟红辣椒、一盆汤。吃饭时,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考察黄河源的情况:“6 月份我们组织了河源考察队,由办公室副主任项立志、工程师董再华带队,考察了黄河源头的地形,进行了水量勘测,还摸清了当地的草原藏民的情况。”当他讲到查勘队还爬过高山,到长江上游通天河,测量了地形和河水流量时,毛泽东幽默地说:那可是唐僧、猪八戒去印度取经走过的地方啊!这时,杨尚昆插话:“我们有支红军,长征时也曾渡过通天河。”王化云延续上午的思路,趁机说出了自己的建议:“从源头考察情况来看,黄河水少,将来建设西北、华北怕水不够用,所以,我们打算引长江水入黄河。”
“引长江水入黄河?”王化云的这番话勾起了毛泽东的一段往事。
1935 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进至查理寺麦尔玛地区,队伍在这里集结,准备过草地。
这是一个雨后天晴的下午。因为中央研究决定毛泽东不参加过草地。毛泽东有些想法,与大家争了几句后,走出会场,来到了山坡上。举目远望,突然有了新的发现,耸立在远处的一座山脉竟然分开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这座山脉就是海拔4125 米的查针梁子。此地流传“才饮长江水,又食黄河鱼”的说法。
他让身边的警卫吴吉清拿来地图。从地图上看到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从青藏高原向东奔流,在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形成了黄河。而长江却自由地在巴颜喀拉山东奔而 去,形成汹涌澎湃的大江!想到黄河缺水,想到这淤积的草地,毛泽东突发奇想:假若在山下挖个洞,那长江的水不就可以流进黄河了吗?
毛泽东把这想法告诉了吴吉清。吴吉清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感慨地说:“如果借水成功,这草地的水位就下去了嘛!我们就用不着吃这样的苦啦!”
想不到17 年后,在黄河岸边王化云竟说出了毛泽东当年长征途中的想法。回忆往事,毛泽东顿时来了兴致,对王化云也对身边的其他人说:“长远打算好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嘛!”
就在那个深秋,就在黄河岸边,一代领袖毛泽东和一代河官王化云的思想碰撞出了火花,南水北调,这个近乎神话般的宏伟构想被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提出。
也正是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交代:“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没完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