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209|回复: 4

<中国民商>:借点水来,50 年谋划之旅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61

主题

3071

帖子

3749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74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3-5-6 17: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民商:借点水来,50 年谋划之旅  



  开国领袖借水的奇想

  南水北调的最初构想始于毛泽东。

  1952 年的深秋时节。黄河边上站着一位气宇轩昂、身材高大的6 旬老人,凉风吹来,刮起他银灰色风衣的下摆,他左手夹着一只香烟,目视远方,面色凝重,象在思考着什么。不用问,这位花甲老人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

  脚下是波涛滚滚一泻千里的黄河,此刻,他是否在想《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他对黄河的眷恋却是与生俱来。

  在延安窑洞,他曾敞开心扉,同美国记者斯诺进行过数次长谈。斯诺问他,如果将来有一天战争结束,您卸去领袖重任,最想去做哪些事情?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骑马去黄河考察。后来,过了多少年,1961 年的8月,在庐山上,他和身边的卫士张仙朋闲谈,他感慨地说:我现在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可使我多搞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官员也是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三大志愿,就有一个是骑马沿黄河实地考察,可见这位老人的黄河情结之深。

  回到1952 年的10 月下旬,毛泽东突然有了视察黄河的意愿,他骨子里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思想天马行空,所以,他的有些想法别人难以跟上节拍。他提出离京休息,中央批准了,他就要去沿黄河看看,实现他 多年的愿望,不过这回他没有骑马,而是乘坐的火车(1965 年时,汪东兴真的秘密安排部队骑手教毛泽东骑马,准备考察黄河源头,但最终毛泽东没有去,而是重上井冈山,下山不久就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乘坐火车比骑马要受限制,所以划定的路线是山东、河南、平原三省境内的黄河,而且指定是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陪同他离京视察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第一机械部部长黄敬、轻工业部部长李烛尘和汪东兴等人。

  10 月26 日,毛泽东的专列首站到达山东济南。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第一个登上专列,他向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身后是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省长白如冰。毛泽东看到许世友,开口就说:“打进济南府,活 捉王耀武。”许世友嘿嘿一笑:“主席还记得我们打济南时的口号哇!”“忘不了,活捉王耀武,这口号响亮嘛! 1948 年打济南,你和谭震林、粟裕可是打出了威风啊!”毛泽东和许世友等人一一握手,然后又说:“这次是出来休息,就是要看看黄河,不多打扰你们。”许世友说:“我们巴不得主席来,主席来了有好酒。”“你这个少林和尚啊,是个花和尚呢,离不开酒。我可不喝酒。”毛泽东笑着说。“报告主席,我们这儿也有上好的辣椒。”许世友知道毛泽东的嗜好,快人快语。“好好,就吃你和尚准备的辣椒,不吃辣椒不革命啊!”毛泽东爽朗的大笑着。

  第二天,毛泽东就来到了济南城内的黄河大堤上。远眺黄河滚滚东去,他问:“这里黄河底比济南城内地面高多少啊?”有人回答:“差不多7 米。”“7 米,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呀!你们一定要把大堤、大坝修牢,万万不能出事,不能出任何事情啊!”毛泽东忧心忡忡,他转向许世友交代:“雨季大水,要发动群众上堤防守,必要时军队要上去坚决死守!”毛泽东面色严峻。

  许世友说:“请主席放心,坚决服从命令,保证不出任何事情!”

  沿着黄河大堤向前走,堤外是大片盐碱地,毛泽东眉头一皱,问:“这白花花的是什么原因哪?”省长白如冰小心回答:“黄河高悬,堤外低凹,再加上小清河多年未输通,排水不畅,造成耕地盐碱化,群众种不保收哇!”谭启龙接口说:“这一片上下有15 万亩地种不成庄稼,群众生活困难。当地群众有个民谣:‘春天一片霜,秋天明光光,豆子不结荚,地瓜不爬秧’。”

  听到这些,毛泽东面色更加沉重,许久不语。过了一会,他说:“历史上黄河洪水多次为害,想不到黄河侧渗也会给人民造成灾害。给你们出道题目,你们能不能引用黄河水淤地,改种水稻,输通小清河排水,让群众吃上大米,少吃地瓜不行吗?”谭启龙说:“种大米我们没经验,不过一定试试。”

  离开济南,毛泽东在徐州稍作停留后,又到了兰封东坝头,他要看看黄河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处。正是这一去,才有了南水北调的构想。

  毛泽东是在火车上过的夜。这天是1952年的10 月30 日,早上6 点,毛泽东起床步行到离专列不远的西贡村,在村头晾场遇到一位老农,两人热烈的聊了起来,等回到专列上时,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省长吴芝圃、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等领导已早早在等候。毛泽东同他们一一握手,最后握到了王化云。此时王化云的头衔是黄委会主任,看黄河,没有黄委会主任不行。

  听张玺介绍王化云是河官,毛泽东顿时来了兴致。并幽默地拿王化云的名字打趣:“你这个河官呀,半年化云,半年化雨就好了。”在专列上吃过早餐,王化云展开黄河地图,跟毛泽东说起了黄河。火车在运石铁路支线前进,一路上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黄河下游连年大修堤,对险工由秸草坝改为石坝以及防汛抢险的紧张情况,还汇报了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干支流的调查研究,提出根治黄河的规划意见。王化云说:“主席,为了避免今后的洪水灾害,我们打算修建郑州邙山水库或三门峡水库,一是蓄水,二是发电。”毛泽东很感兴趣的仔细听着,并不时询问。

  上午10 点多,毛泽东一行走下专列,没有骑马,乘的是汽车,然后登上了东坝头黄河大堤。等候在此的河南省水利局局长袁隆向毛泽东汇报:“这就是1855 年( 咸丰五年)铜瓦厢村决口、改道的地方,我们在南岸叫东坝头,对岸还有西大坝。”王化云接口道:“当时决口原因,一是清朝的腐败,二是社会环境混乱,太平军已过来……”毛泽东立刻打断:“那时太平军还没过来吧?”省长吴芝圃上前解释:“太平军是咸丰二年(1852 年) 到河南的,正是社会混乱时期。黄河决口原因,有附会说是太平军扒的……”毛泽东微微一笑:“此事尚需考证。”王化云又说出了他到三门峡调查得的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走万锦滩。”毛泽东站在大坝上,看黄河从西奔腾而来,直冲大坝,又骤然折向东北,说道:这座大坝作用可不小。然后笑着问王化云:“黄水涨上天,能挡住吗?”王化云说:“黄河两岸1400 多公里沙堤,又是“悬河”,要抗住大洪水,实在危险!要在上游修水库,拦蓄洪水,加上下边河道排水,战胜洪水才有希望。”

  毛泽东点点头,说:“1947 年3 月15 日,蒋介石为了配合军事进攻,堵住黄河花园口,想水淹解放区。我们发动人民,抢修堤防,保住了解放区的安全,到今天,黄河已有5年没开口了吧?”王化云说:“是”。毛泽东叮嘱道:“你这个河官呀,责任不轻,还是那句话,以后再把堤防修得好一些,牢一些,要保证黄河不开口!”

  “要保证黄河不开口,光修堤不行。”王化云说得很干脆。

  “哦,为什么?”毛泽东诧异地问。

  王化云回答:“黄河上游下来的水,平常每方水有3 公斤左右泥沙,洪水时每方水含泥沙数百公斤,最高达到700 至800 公斤,世界没有,所以黄河最难治。”毛泽东点点头:“怪不得古人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这么多泥沙,怎么洗的请?”王化云喘一口气,接着说:“目前,西北黄土高原平均一年冲下来16 亿吨土沙,破坏了西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其中有4 亿吨粗沙,先沉淀在下游河道里,造成“悬河”,常常决口成灾,还有12亿吨细沙好土,随水冲进大海,并淤起了河口三角洲,年年在扩大。从长远看,根治黄河,必须蓄疏并举,就是要在西北黄土高原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大力推行植树造林、种草,缓坡修梯田,再加修建大中小型水库。既控制泥沙,发展当地生产,提高人民生活,又能使下游不淤,这样才能保证黄河不决口,达到根治的目的。”

  “好好,就这样办。”毛泽东听后连连点头,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过去的治河古书,你都看了吗?”王化云回答说:“为了向前人学 习,看了一些。”“那什么叫‘埽(sao)’?”“埽的形式小一些,作用和坝基本相同。古书上说:埽者扫也,御溜外移也。”毛泽东听着王化云的回答,脸上浮起满意的笑容。

  回到专列上已是下午1 点多,开始吃午饭,12 人分3 桌进餐。毛泽东招呼王化云:“黄河,黄河,到这边来坐。”于是,王化云坐到了毛泽东身边。“今天我请客,共饮一杯葡萄酒。”毛泽东端起了酒杯。饭菜很简单:一小盘鱼、一小盘鸭蛋、一盘青菜、一碟红辣椒、一盆汤。吃饭时,王化云向毛泽东汇报了考察黄河源的情况:“6 月份我们组织了河源考察队,由办公室副主任项立志、工程师董再华带队,考察了黄河源头的地形,进行了水量勘测,还摸清了当地的草原藏民的情况。”当他讲到查勘队还爬过高山,到长江上游通天河,测量了地形和河水流量时,毛泽东幽默地说:那可是唐僧、猪八戒去印度取经走过的地方啊!这时,杨尚昆插话:“我们有支红军,长征时也曾渡过通天河。”王化云延续上午的思路,趁机说出了自己的建议:“从源头考察情况来看,黄河水少,将来建设西北、华北怕水不够用,所以,我们打算引长江水入黄河。”

  “引长江水入黄河?”王化云的这番话勾起了毛泽东的一段往事。

  1935 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进至查理寺麦尔玛地区,队伍在这里集结,准备过草地。

  这是一个雨后天晴的下午。因为中央研究决定毛泽东不参加过草地。毛泽东有些想法,与大家争了几句后,走出会场,来到了山坡上。举目远望,突然有了新的发现,耸立在远处的一座山脉竟然分开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这座山脉就是海拔4125 米的查针梁子。此地流传“才饮长江水,又食黄河鱼”的说法。

  他让身边的警卫吴吉清拿来地图。从地图上看到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从青藏高原向东奔流,在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形成了黄河。而长江却自由地在巴颜喀拉山东奔而 去,形成汹涌澎湃的大江!想到黄河缺水,想到这淤积的草地,毛泽东突发奇想:假若在山下挖个洞,那长江的水不就可以流进黄河了吗?

  毛泽东把这想法告诉了吴吉清。吴吉清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感慨地说:“如果借水成功,这草地的水位就下去了嘛!我们就用不着吃这样的苦啦!”

  想不到17 年后,在黄河岸边王化云竟说出了毛泽东当年长征途中的想法。回忆往事,毛泽东顿时来了兴致,对王化云也对身边的其他人说:“长远打算好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嘛!”

  就在那个深秋,就在黄河岸边,一代领袖毛泽东和一代河官王化云的思想碰撞出了火花,南水北调,这个近乎神话般的宏伟构想被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提出。

  也正是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交代:“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没完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061

主题

3071

帖子

3749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749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3-5-6 17: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水北调”第一次出现在大国文献中

  自1952 年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到2002 年朱镕基宣布开工建设,前后经历了50 年。在这50 年中,共有5 部委(局)、9 省(市)、24 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6000 人次的知名专家、110 多人次院士参与献计献策,召开100 多次研讨会,对50 多种规划方案进行了比选。最终使南水北调由设想成为现实。

  在视察黄河后的第二年,毛泽东视察了长江。

  1953 年的2 月16 日,毛泽东南巡途经河南。王化云接到通知,随省委书记潘复生一起去开封见毛泽东。一见面,毛泽东又问起了南水北调的事:“黄河呀,从长江通天河引水怎么样啊?”王化云回答:“根据勘测资料,可引100 亿方水。”“100 亿?”毛泽东摇摇头:“开发西北资源,100 亿方水太少了,太少了啊!”

  在长江舰上,毛泽东对随行的“长江王”林一山再次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

  他对着地图,用那支后来在湖北日报右上角写下“当惊世界殊”几个狂草字的铅笔,点着地图问林一山:“把长江的水借一点给北方这件事你想过没有?”

  “想过。当中央提出全国农村水利化问题时我考虑过。”

  “你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呢?”毛泽东又问。

  “没有。”

  “为什么?”

  “不敢想,也没给我们这个任务。”林一山老实的回答。

  这时,毛泽东用铅笔在地图上指着白龙江问:“白龙江的水能不能引向北方?”

  “不行。”

  “为什么?”

  “白龙江发源于秦岭,向东南流入四川盆地,越向下游水量越大,但是地势较低,不可能穿过秦岭把水引向北方。白龙江水引向西北更有意义。引水工程也有兴建的可能性。越是河流的上游,地势越高,居高临下,则利用地势自流引水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水量却越小,因此引水价值不大,河流越是下游水量越大,地势又越往下越低,引水工程的可能性就越小。”林一山回答。

  毛泽东点点头,又把铅笔指向嘉陵江干流的西汉水说:“这里行不行?”

  “也不行。”

  “为什么?”

  林一山又用白龙江不能引水的原因作了说明。

  毛泽东沉思一会,又问:“汉江行不行?”

  “汉江有可能。”林一山回答说。

  “噢?”毛泽东来了兴致,“为什么?”

  “汉江与黄河、渭河只隔着秦岭平行向东流,越往东地势越低,水量也越大,而引水工程的规模反而越小。”

  这时,毛泽东用铅笔从汉江上游至下游画了很多杠杠,每画一道,他都问:“这里行不行?”林一山说:“这些地方都有可能性,但要研究哪个方案最好。”

  当毛泽东指向丹江口一带时,林一山说:“这里可能性最大,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线路。”

  毛泽东听后,把脸贴近地图,问:“这是为什么?”

  林一山说:“汉江再往下,即转为向南复向北,河谷变宽,没有高山,缺少兴建高坝的条件,因此不具备向北方引水的有利条件。”

  毛泽东轻轻舒一口气,面露笑容,高兴地说:“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勘察,一有资料,就给我写信。”

  林一山为什么说丹江口一带可能性最大呢?因为当时他们在研究汉江中下游防洪问题时,曾提出过丹江口工程。只是还没有考虑到用这个工程进行南水北调。毛泽东的提醒,使他想到如果经过调查研究,丹江口工程有可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一个方案。

  毛泽东走后,林一山便布置了引汉济黄线路的勘察。并将结果迅速报告给毛泽东。

  这期间,黄河管委会正式开始提出由通天河引水到黄河的方案;长江管委会提出了从汉江丹江口引水济淮、济黄的方案,同时还研究了自三峡引水至丹江口的方案,从长江下游沿大运河调水的方案及从巢湖引水的方案。

  1958 年3 月,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出引江、引汉济黄和引黄济卫的问题。他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

  五个月后的8 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并发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除了各专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内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黄、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

  “南水北调”第一次出现在一个大国的正式文献之中。用江苏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张劲松的话说,也是一次书写共和国历史壮丽篇章的伟大决策!

  半年后,中国科学院与水利电力部共同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的指导方针——“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

  据张劲松主编的《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披露:大跃进开始后,南水北调工作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在“大跃进”的狂热中,北方各省的水利规划都做得很大,因此当时西线南水北调的设计规模也很大,甚至提出了“开河十万里,引水五千亿”这样不切实际的设想,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西线调水准备采用人海战术,修建超高堆石坝、开盘山大渠,明显不切实际。随着“大跃进”高潮的降温,南水北调特别是西线工作也冷却了下来。但是,这一时期的工作确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则、格局,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至目前大多数的南水北调方案仍然未脱离那个时期勾勒出的框架。我们不能忘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科学地勘查了长江、黄河上游和澜沧江、怒江部分流域的水文、地理情况,取得了宝贵的科学资料,为此一些同志牺牲了生命,那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没完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6

118

主题

1481

帖子

231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316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3-5-7 16: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经五十载岁月沧桑,南水北调这项关乎子孙万代的宏伟工程终于铲下了第一锹土!一个上世纪的梦想即将从这里起步变为现实。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

主题

57

帖子

190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90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3-5-9 20: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8

1024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东湖元老

丹江口武当山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24507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3-5-9 23: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