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人民日报《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在基层引起了强烈反响。 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他们工作任务重、条件差、难点多,很多地方都是“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而且,伴随改革发展的进程,他们常常处在各类矛盾的风口浪尖。但即便是这样,多数基层干部选择了坚守基层,做到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基层事业的发展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忘我工作。 人民日报《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使基层干部的压力与苦处更为人知。当下要做的是知行合一,拿出善待基层干部、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的实际行动,不要让基层干部“吃苦又吃亏”。 要让干得好的上得去。为群众办成的一件件、一桩桩实事是基层干部的骄傲,但是政治待遇不高也是他们深埋心中的痛。由于上升通道狭窄,不少干部在基层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还是普通科员;即便是脱颖而出的优秀干部,干到乡科级也就到了顶。因此,要加大对基层干部政治上的关心力度,在提拔重用干部时,有重点的向优秀基层干部倾斜,在选拔县处级干部工作中更多的关注基层干部而不是“空降干部”,让干得好的基层干部有出路、有前途。 要让放得下的拿得回。不少在外务工经商的能人应村民和党组织之邀回村担任村官。他们放弃了在外务工相对较高的工资,回家乡服务群众,收入待遇大幅下降。如果所在的单位经济状况不好,甚至有时工资都不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辛苦一月,不如搬砖三天”,曾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收入待遇写照。因此,在落实干部待遇时,对那些工作在基层的干部,特别是在条件艰苦基层单位的干部,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大补助力度,加大基层干部待遇的保障力度,莫让清贫成为基层干部的标签,莫使基层干部因改善生活条件的“刚需”而铤而走险。 要让舍得身的暖得心。风里来雨里去是农村干部的写照,加班熬夜亚健康是基层机关干部的常态,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了青春,付出了汗水,为基层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的精力。虽然他们没有突出的事迹,没有惊人的业绩,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对事业全身心的投入,不能让他们饱受身心俱累的痛苦。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生活的关心,建立健全帮扶机制,让那些贫困的基层干部早日摆脱贫困,让那些年老的基层干部享受夕阳的美好,让那些疾病缠身的基层干部恢复健康的体魄,切莫让基层干部老骥伏枥、心灰意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