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涯刀客 于 2013-6-19 22:16 编辑
浅析廖国华先生《孤老行》李灿 最近收到《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2013年第1卷,里面有廖国华先生的70多首诗。廖先生的诗我都很欣赏,这里单讲他的《孤老行》。
上网检新闻,卯时敲到酉。 蓦然看此条,令我心弦抖。 要案动京城,案犯一老叟。
廖先生作为退休老干部,闲时靠上网打发时间。我们都知道,网上的信息有很多是无聊的。廖先生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当然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是找到了有价值的新闻,而且这条新闻给了他创作的动机。这个案子惊动了北京,犯案的竟然是一位老人。这的确有些匪夷所思,我们不由得想继续读下去。
人自湘江来,作恶车站口。 凶器水果刀,老叟抢老妇。 强索百千元,轻易便得手。 异哉此老翁,得手亦不走。 坐等幺幺零,上铐即俯首。
这几句讲了作案的经过,字里行间充满了悬念。老人来自湖南,湖南到北京路途遥远,他犯得着来北京吗?车站人来人往,极易被发觉,他又怎么会在这里作案呢?奇怪的是,他抢劫居然得手了。更奇怪的是,他得手后没有立即逃跑,而是坐等警察来抓。老人的行为极为反常,我们就理所当然想知道为什么。
自言种田人,年龄六十九。 一世打单身,无儿亦无偶。
失学怨家贫,力田求升斗。
昔时状如牛,今时敝似帚。
土地全交村,茅庐破难守。
宁愿坐牢监,免遭亡垄亩。
这几句是老人的自述。他就是一个老农民,而且是单身,无依无靠。小时候因为家贫而无法上学,靠种田维持生计。年轻时能够出卖劳力,现在老了,不中用了。更可怕的是,土地全部被村里抢占,就一间破茅屋来立足。他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呢?现在清楚了:被抓进监狱还有人供应一日三餐,否则只能惨死在荒郊野外。
或问新政颁,“低保”发来否? 或言福利行,养老关爱有。 老汉唯嗫嚅,发钱从不苟。 见日一元零,何以能糊口。 福利院门深,无钱数莫凑。 所以心一横,自作甘自受。
这几句话有问有答。听了老人的话,有人还是有疑问。农村应该有低保补助,实在无依靠为什么不去福利院呢?老人是个忠厚人,从不说谎。低保一天只有一块多钱,怎么能生活呢?福利院也不是人人能进,进福利院还得给钱。这才是农村的真实写照。
我嗟付老头,时乖命亦丑。 遭孽事虽真,犯案法难宥。 社保百千亿,恩泽何曾佑? 个案也惊心,良善竟为寇。 何以致均平,吟毕沉吟久。
结尾是作者的感叹。老人可谓是时乖命蹇。犯案服刑,天经地义。可是,除了怒其不争,恐怕更多的是哀其不幸。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底层的人民真的都受益了吗?如果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人又怎么会被逼成坏人呢?实现社会公平,任重而道远。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从体裁上讲,它是一首古风。当代旧体诗的创作,以近体诗和词为主,古风和散去偏少。古风虽然没有严格的押韵、平仄、对仗要求,但并不好写。写得不好,很容易写成不合诗词格律的顺口溜。而这首诗语言通俗而古朴,继承了杜甫、白居易歌行体的风格,颇具可读性。
从表达方式上看,它是一首叙事诗。当代旧体诗大部分是抒情诗,能写好叙事诗的确不容易。本诗是诗的语言,但给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充满了悬念,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叙议结合,很有艺术性。
从内容上看,它是一首讽喻诗。这在当下的中国,更是值得推崇的。当今,知识分子中有一批无耻之辈,他们只知道歌功颂德。只要是主流倡导的东西,他们都说好,丝毫不顾下层人民的真实感受。我们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中国人为此而自豪是应该的,这无可非议。但是,正如中国首任公安部长罗瑞卿所说:“成绩不讲少不了,问题不讲没不了。”盲目乐观,不正视存在的问题,也是要不得的。廖先生的诗深入了社会底层,没有盲目地宣传国家政策好,而是敏锐地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折扣。这首诗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因此,我们应该推介这首诗,也衷心希望廖先生能写出更多这样的好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