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央视学者赵仙泉手机短信诗《爱在春天》有感
泉兄你好,手机短信《爱在春天》拜读了。中年怀春,是件好事,说明你还在春天里:生机勃勃,枝繁叶茂,花团紧簇。虽然“已吹散昨日梦影 ”,但“瞧,眼前梧桐泛绿/柳枝轻盈/ 满目雨后清新”。我读罢,颇有些共鸣:年轻时错过的爱,现在才觉得那么金贵。文人总是这样:失去的东西总是美好的。
当你-旦拥有,长期厮守,又觉得疲了,累了,还要枉加反思:爱人为什么不能成为情人呢?情人为什么不能成为爱人呢?她们离我们理想中的“尤物”相差太远。这种审爱意识,其实就是审美意识起的化学作用。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爱情”始终是其主旋律:追求寻找理想浪漫玫瑰快乐,失去孤独痛苦眼泪悲伤优郁等词汇,直到美学钟情的“悲剧”,无时不刻与爱情相知相遇相思相恋相依相伴相生相死。其实,在大多数文人眼里,真正有价值有品位(也称品味)有审美趣味的爱情,不是“现在时”的爱情,而是“过去时”的爱情。这种爱情意识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就从未中断和停歇过。
文人(也泛指文化人)是其最大受益者:他们既是悲剧文学的创造者,又是文学悲剧的欣赏者。从文学的审美意义来说,我们已经经历了无数个千锤百炼的柏拉图式的純爱情。每-种情怀每一种情调每一个细节每-个环节,都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精神里,只要有一粒“情种”,我们的春天就会靑山绿水,花容月貌。
附原诗《爱在春天》
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轻松的话题将一切省略
你的声声劝慰
不再带有泪痕
遥远的是那阵风
已吹散昨日梦影
你说,你不能想得太深
细细的思量会让人心痛
瞧,眼前梧桐泛绿
柳枝轻盈
满目雨后清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