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港招商好比“王婆卖瓜”,我们也不例外,但绝不会夸大其词。招商不能盲目追求轰动效应、追求签约总额。开展经济合作,要做到:热情招商、冷静洽谈、审慎签约、全力落实。(《 人民日报》06月27日)。 这是6月25日下午,在香港工商界投资广西介绍会暨桂港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致辞时说的一段话。 笔者要说,这是一种可贵的理性,这也是一种求实的作风,这样的招商才是诚信招商,这样的合作才是真诚的合作,也只有这样招来的商才有可能真正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些年,招商引资在中国成了官方最热的词语,各地都把招商引资当成发展经济的灵丹妙药,当成树立形象的不二法门,当成了创造政绩的最佳捷径。有些地方不仅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部门考核杠杆,也把其当成所有官员、所有部门的考核依据,出现了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公检法司、中小学校都招商引资,成了全体大招商、全民上项目。招商政策一个比一个优惠,招商门槛一个比一个更低,招商动作一个比一个更大。不管基础条件如何,动辄就盯住世界500强,不管自然秉赋怎样,开口就要建设总部经济。在对外推介时是口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好象世界上就他这里一枝独秀,全国更是“风景这边独好”。如果一旦有人签约那更是欢天喜地,一定要搞得惊天动地,千方百计要闹出轰动效应,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特别是要让上级领导都知道。除了调动当地媒体搞吹破天的报道外,还四处托关系、找路子找省级、中央级媒体来助阵。并把想象说成意向,把意向说成事实,把事实无限放大;把百万说成千万,千万说成亿元,亿元成了十亿、百亿。前景展望更是十分诱人,每个项目建成后,都是全球第一、举世无双,都能创造天文数字的gdp,都能实现翻几番的税收,都是给当地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还有的为了响动更大、就把过去已经投产多年来的企业拉来重新签约,把仅仅只来考察,根本没有意向的客商拉到台上,摄像机直摄,闪光灯直闪,报纸上一登,电视上一播,网络上一炒,真是无缝覆盖。数字凑起来了、重量增加了,非常好看,但真的雷声大,雨点小,过后都是无花果,真正落户的没几个,不太好吃。有的落户项目还都是发达地区淘汰的、是先进地区驱赶的污染产业。但是,因为签约总额很大,宣传声势浩大,有了轰动效应,上级领导和一般群众都不明究竟,认为主政官员有能力、有政绩,主政官员也就进入了升迁的快车道。但随之而来的是那些轰动一时的招商引资也就变成了吹破的牛皮,炸裂的汽球,变成了人们饭后的谈资。那些招来的落后项目、引来的污染产业还成了当地群众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成了不稳定的因素。 招商引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发展经济、为了致富一方,为了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更不是为了给领导脸上贴金。招到了好项目,大企业必要的响动应该有,必要的宣传应该搞。但更应该的是贵在实在,重在落实。因此,招商引资应该象彭清华说的那样:“热情招商、冷静洽谈、审慎签约、全力落实。”一旦确定下来,签约了,就要全力以赴抓落实,做到签约一个落地一个,开花结果一个,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真正的为民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