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36|回复: 0

《一个哲学博士后“道德堕落”的背后》(时评)

[复制链接]
来自
北京
精华
162

1707

主题

3237

帖子

572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22
QQ

IP属地:北京市

发表于 北京市 2013-7-13 22: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为常艳博士后而辩

自我撰写《为学者男人衣俊卿而辩》(时评)和《今夜,常艳访我博》(随笔)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 。我的邮箱爆满,QQ占线,短信打架,话铃此起彼伏,我在两夜之间,突然成为该事件的“裙带者”。骂我的 ,质疑我的态度,如对“衣常事件”一样。“衣常事件 ”波及这么广这么大这么深这么远,是我始料不及的。常艳自事件出现后,一直在作低调的反省。除了她先前发帖的“艳情故事”外,几乎消失于公众的视野。然而,几乎不轻易在自已和他人博客露面,更不轻易留下访问脚印的她,却破例地在我博留下倩影。常艳突然在我博“亮艳”,令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我在进一步地搜索、甄别该事件所有在网上的信息后,蓦然发现事件的背后,濳藏着那么多的,令教育界的"三思":令教育的体制者三思,令教育的实践者三思,令受教育的社会公众者三思。于是,我有必要再写一篇时评《一个哲学博士后“道德堕落”的背后》,来为常艳博士后辩。

2012年12月,常艳在网上实名发表12万字的“写实小说”《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文中讲述 2011年7月,常艳到中央编译局(以下简称“中编局”) 进行博士后研究。此间,她欲从山西师大调出档案,以正式职员身份进入中编局工作。然而,山西师大以“留才”为由,拒不提供档案。常艳无奈,出于急迫欲去中编局工作的强烈愿望,遂以性(或是两情相悦)为诱饵,先后多次与衣开房。希望以衣局长之权,留在中编局工作,并欲假以中编局的权威,向山西师大施压还档。而最终的结果是,衣局长削职“软着陆”,而常艳却是工作“无着落”。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人事体制,教育体制,至今仍落于“以人为本”之后,而不是在“ 以人为本”之先。因此,我要向教育的体制者发问:你们或培养,或接纳,或交流,或引进一名博士的动机是为了什么?你们回答的结果,肯定是只有二个字,“用人”。所谓“用”字,肯定是有“才”和“价值”才会 “用”。你们既然不仅肯定了其“才”,而且还引进去受“用”了,而最终又“抛弃”和“扼制”一个特殊人才的流动和发展,请问:你们的这种是是而非的做法,符合一个朝着现代化文明国家进程发展的民主、开放、进取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人伦吗?

常艳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她的每一步紧逼自己的目的,都是为了实践一个教育者更好地更优地更强地更快地服务于教育。而当现实的身处的学校不能提供和满足一个优秀人才要求“上进”的心态时,作为年轻有才的常艳理所当然地要“挣脱”而飞。而“挣脱”而飞的结果是:被断停职无工作,回迁档案被拒绝,成为无业游民。虽然面对这样的结果,但是,常艳仍然能自我反省地表示她的错误行为“有悖于师范大学的校训”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忏悔之后,她又央求山西师大校方“ 我不能登上讲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常语) “但我是否具备在师范大学作为一个工勤人员的资格?看看大门,扫扫地啥的 ” (常语)。一个堂堂的哲学博士后,一个“有幸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恩格斯研究专家之一”(常语),竟然沦落到为了谋求一个低能的工作,进而妥协到如此需要“央求”的境地。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当事学校:一个学校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博士容易吗?一个地方好不容易考出了一个博士容易吗?一个家庭好不容易学出了一个博士容易吗?是人才,可能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况且,常艳知错了,并正在改正错误的途中。可是,为什么你们这些惯以“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教育管理者,就不能友善地宽容和接纳一只受了伤的“迷途糕羊”呢?

谁是受教育的社会公众者?答案当然是具有社会属性特点的广大群众。而这些“群众”,一旦被是是而非的事件左右后,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当常艳以平常女子不敢为之的“亮艳手法”,为自己的命运抗争而又不惜珍视别人命运的行为,而遭到来自各方的抨击、谩骂、诅咒、谴责时,“舆论场”迅速将常艳卷入“漩涡” 中。面对来自各方的以“道德”为主题,以“道义”为中心的抨击、谩骂、诅咒、谴责时,常艳却以忏悔而坦 然的心态向她的微博粉丝们说“ 亲们,粉儿们,理解我的、骂我的、可怜我的、挺我的、贬损我的、看热闹的、围观的,各路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小朋友们,我真有好多好多想说,但不知从何说起,又不知该如何说,说深了,说浅了,似乎都不好”。一个学哲学的人,面临这样的人生窘境,竟然无言以对,无语以还。常艳完全可以用哲学家的口吻布道传教,两事实上,她的一时之错,可能会长久地让她“理屈词穷”。这起事件的悲哀,不仅是常艳自已的悲哀,不仅是哲学的悲哀,不仅是命运的悲哀,不仅是人生的悲哀,不仅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更是一个不太健全,不太科学体制教育的悲哀。

2013-07-13 04:40:28  
东湖副刊版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