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民报告文学《世纪大迁徙》出版
时间:2013-08-05 作者:
水都网讯(记者陈华平 通讯员尚惠敏)丹江口水库今年将开始蓄水,2014年第一个汛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的水就将到达北京,长久受到缺水困扰的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人民终于可以饮用到清冽甘甜的汉江水。
就在亿万北方人民即将品尝到甘甜的汉江水时,反映我市移民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大迁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纪实》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作家欧阳敏曾在丹江口地区生活工作多年,这一次又长时间深入到移民中间采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丹江口市库区数十万男女老幼迁徙的全过程,展现了库区移民为了国家调水大局“舍小家,顾大家”做出牺牲奉献,丹江口市的各级党员干部认真细致地落实党和国家的移民政策,不怕困难,忍辱负重,对广大移民“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春风化雨,最终成功完成“天下第一难”的重任,清冽甘甜的“南水”才得以成功“北调”。
《世纪大迁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纪实》犹如全景画卷,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始至终,做了全面介绍。开篇“宏图大略”记述了世纪伟人毛泽东高瞻远瞩,胸有宏图,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寥寥数笔,勾勒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因,反映了新中国第一代领袖情系于民,为拯救百姓于水火的殷切心情。为落实毛泽东的宏图大略,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丹江大坝筑成蓄水即引出本书主题移民。紧接着作者用一章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巍巍武当、煌煌均州”。“北修故宫,南建武当”的辉煌历史以及均州深厚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读者详细了解了浩瀚无垠的丹江口水库下面竟然淹没着如此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遗憾之余,也反过来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付出的代价之巨大。
作者花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移民的艰难生活,折射出深刻的时代印痕,但新时期南水北调二期工程移民过程始终是全书的主干。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牵涉丹江口市十余个乡镇,十余万移民,湖北省从省委书记省长省移民局长到各地市县乡成千上万名干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件“天大的事”中。作者抓住移民的主干,围绕着移民搬迁、政策制定,自主选点,“明白卡”的签订,移民房屋建设,移民稳定等工作环节,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述移民搬迁过程中尖锐突出的矛盾。全书共记述了十多个移民搬迁过程中的冲突场面,通过移民与干部群体的矛盾冲突,真实地反映出移民对利益追求的复杂心态和干部工作的耐心细致,百折不回的奉献精神。通过作者细致的描述,移民搬迁过程中几十个冲突画面和成千上万移民与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虽然是工作与被工作的矛盾对立面,但他们又都是为了落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统一体,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意,但这十余万人最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大局下,顺利搬迁。通过这些矛盾冲突全过程的记述,移民搬迁的艰难曲折一目了然,真正地做到了“纪实”。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强制性搬迁到今天对移民“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各级党委和政府尽最大努力保证移民利益实现人性化搬迁,终于完成了“世纪大迁徙”。
全书夹叙夹议,一些议论具警醒之意,如在解决完数万“老移民”遗留问题后,作者写道“自古至今,凡有作为者,上至最高领导,下至九品官员,莫不以造福一方百姓为人生最高目标。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地方政府一把手对地方人民福祉的决定性作用。如果一把手为人民之子,则地方人民之福;如果一把手视人民为己之子,则地方人民之祸。”再如扉页词:“这26万移民,每个人都是那样的普通,如同一粒沙,一滴水,但他们汇聚拢来则如高山,似大海,具有无穷的能量。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人民才能饮用到甘甜的汉江水。请记住:从这里流向北方的每一滴水都饱含着全体移民以及丹江口库区所有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全书没有对移民与干部的歌颂与溢美之词,但读完全书,移民群体与干部群体却如同丰碑树立,丹江口库区移民与干部为了国家利益最终牺牲个人利益的的主题也一目了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