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52
版主
第四届潜江龙虾节
   
- 积分
- 31327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靖德兵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别称(淡水)小龙虾、红螯虾,为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蜊蛄科原螯虾属水生动物,原产美国,摄食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食物匮缺时亦自相残杀。小龙虾凭借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在湿地环境中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也因而成为甲壳类中分布最广的入侵物种。湖北潜江以“水乡园林”、“鱼米之乡”闻名,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小龙虾生长,因而潜江龙虾尾肥体壮、抓粗壳薄、色泽明亮、肉质鲜美。2000年至今,小龙虾在潜江利用方式不断更新,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短短十数年间就建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小龙虾之乡”,赢得了“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的美誉。
第一跳:以创新烹制为撑杆,潜江小龙虾跳入餐桌招牌菜
小龙虾肉质细腻,高蛋白,低脂肪,含有人体必需的10余种氨基酸,已有200来年的食用历史,在欧美历来为餐桌佳肴,因而江浙一带早有虾球加工、出口业务,湖北的枝江、潜江等也随后跟进,并推出了麻辣虾仁等菜品。2003年,被誉为“油焖大虾烹制第一人”的潜江市五场镇个体餐饮户李代军从妻子何凤仙的油焖子鸡招牌菜得到启发,经过反复尝试在江汉油田五七集市首家推出“小李子油焖大虾”,面世即成为夏季餐桌招牌菜,从潜江掀起了一场强劲的“红色风暴”席卷大江南北,有力地带动了整个潜江、甚至湖北龙虾产业的快速发展,曾有外国友人不远万里前来品尝“小李子油焖大虾”。
第二跳:以科学养殖为撑杆,稻田害虫跳上外贸大舞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龙虾进入中国,并于20世纪末在江汉平原泛滥成灾,除了与土著鱼类、泥鳅等争夺生存空间,小龙虾还喜好在稻田湖埂挖洞掘穴、甚至啃食(水稻)作物,因而破坏了原有生态,影响了粮食产量,招致了农民痛恨。2001年,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禇红云尝试“虾稻连作”——即在稻子收割后,从9月份开始投虾苗到4月份龙虾上市,而后开始种中稻,产品实现一季小龙虾一季水稻,打破了“稻田不能养殖小龙虾”的权威论断。2006年,该生态养殖模式写入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有力带动了小龙虾养殖业的发展(当年潜江养殖面积达20万亩)。2008年,《虾稻轮作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池塘养殖技术规范》率先成为省、市地方标准。2013年5月,潜江又推广虾稻共生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改连作时的“一稻一虾”为共生时的“一稻两虾”,《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也成为国家农业行业技术规程。有了科学养殖技术的支撑,湖北省小龙虾养殖面积很快突破450万亩,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65%),出口量约占全国7成(2012年出口到欧美1.66万吨,价值1.69亿美元);潜江小龙虾则连续6年出口量稳居全国40%、全省60%以上,在欧美每3只小龙虾中就有2只来自潜江,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
第三跳:以精深加工为撑杆,小虾跃身高附加值产业
小龙虾食用部分仅占20~30%,潜江全市每年弃置的虾头、虾壳堆积如山,湖北全省每年废弃的虾头、虾壳高达几十万吨。虾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甲壳素、蛋白质和碳酸钙,经过精深加工衍生的高附加值产品近百项,在食品、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极有应用价值。因此,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潜江华山水产集团于2008年与武汉大学合作,投资0.55亿元建成年消化虾壳2.5万吨,提炼1000吨氨盐的甲壳素加工中心,成为湖北省第一家对虾壳废物进行深加工利用的企业;该项目二期工程获得武汉市农业集团参股,建成(2012年)后实现年处理虾壳10万吨并产出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含片等终端产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甲壳素深加工研发、生产与销售基地。
正是凭借创新烹制、科学养殖、精深加工这三根科技“撑竿”,辅之以种苗选育繁育、出口加工标准,潜江小龙虾产业才实现了幂函数式、爆发性的三级“撑竿跳”——在短短十数年间从“小规模自然生产”发展到“大规模标准化产业”、从稻田害虫成长为国际贸易主导产品,并形成了人工繁育、稻田寄养、食品加工、餐饮旅游、出口加工、冷链物流、(甲壳素)品牌创建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小龙虾、大产业”的潜江梦。这充分说明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传统农业通过运用新科技同样可以创造辉煌、创造高附加值,因此依靠并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是现代农林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出路。
现代农林业正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外部要素不断导入的创新型、开放型、基础性产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首要属性、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襄阳农林业要实现由大转强、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林业发展,而农林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与应用。因此科技是现代农林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襄阳发展现代农林业的核心途径之一就是围绕科技创新,加快龙头企业培育,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强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比较效益,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发展达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理顺体制建平台,奠定农林科技创新的基础。参照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依托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分别建设“水污染控制”、“环境水化学”、“大气环境模拟”和“水环境模拟”四个分室的模式,根据襄阳现有农林科研单位的业务方向与器械配套状况,通过调配已有仪器、购置缺乏设备、配齐试剂药品,建成全球先进、全国一流、全省领先且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综合型、开放型、连锁式的农林科研平台“航母编队”。
第二,内强素质配团队,紧扼农林科技人才培训的要害。以襄阳市农科院、市林科所等单位为骨架,根据襄阳农林产业要求、企业发展需要来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特色团队。一方面结合省“楚天学者”、市“隆中人才”等政策,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领军帅才、高水平智库将才,以便使科研选题与产业方向具备全球视野、把准时代脉搏;另一方面,持续加强科研骨干素质技能培训与实验员队伍建设管理,使得科研方法正确得当、科研平台运转顺畅,二者搭配构建颇具实战能力的农林科研团队“航母战斗群”。
第三,体制改革促应用,放手激励农林科技推广。襄阳农林业发展突飞猛进,对农林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经济化转移、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科技投入效率。为此,襄阳市可以参照北京市组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做法,首先对襄阳市农林业科研单位在业务管理、年度考核上一视同仁、统一标准,实施“一把尺子量到底”。其次,抓紧出台襄阳市农林系统科技奖励办法,通过项目资助、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成果获奖等方面的奖惩机制来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生产、帮扶企业、创新技术。再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求,“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无论哪个地区、哪条战线要实现科学的跨越发展,首先要实现人的素质跨越、思想观念的跨越。因此,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坚持应用导向、用人用其长,在人才的培育上要坚决扫除体制障碍、向所有人开放凭实绩晋升的通道,以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尊重科技创新的自主权,营造勇于创新、敢于担当、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当前,襄阳农业“百亿斤粮食大市”、“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获新突破,“国家森林城市”、“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创建正如火如荼,襄阳农林业由大变强、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式发展又站到了一个新起点。只要切实应用科技、持续改革创新,襄阳农林业发展必将率先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