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五言诗,写诗人乍醒时,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继而产生的思乡之情。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并且长期“值守”教科书。 我这人愚拙。把这首诗吟诵了几十年,发现除了“疑是地上霜”这个比喻句的亮点之外,别无长处。现在有很多学写古诗的小学生、初中生,他们稚嫩的习作不就经常可以发现类似的亮点吗?所以,亲,你懂的…… 李白之后,格律逐渐完善。后来的诗人们无不尊重李白,但不知有几人学他。首先,从声律上说,首句“平平平仄平”及次句“平仄仄仄平”,这都是为人诟病的典型;再者,全诗二十个字里面,两个“明月”,两个“头”,而且还“头碰头”,这更应令后人不以为然。我尊重李白,但我绝不认为这首《静夜思》算得上一首好诗。一个人成名成家以后(特别是像李白被尊为仙的),他擦屁股的纸都值得供奉。亲,你信吗,反正我是信了。 又想起《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正是中规中矩的仄起入韵式七言绝句。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以其夸张成为亮点。然而我就想不通了,王伦给李白送行,事先就没有告知的呀?李白的船都要开了,冷不丁听到(不是“忽闻”么)岸上的踏歌声。坑爹呀…… 这样的诗作为教材,能造就怎样的诗人呢?不知李白晓得了会不会晕啊。元芳,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