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崔永元微博论战转基因食品”话题再次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推上风口浪尖,成为网民参与度级高的话题。转基因已经从科学探讨变成了关乎日常生活的时事话题,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科学话题能受到如此长时间、多角度的舆论关注和民间追问。 方舟子在发起鼓励网友品尝转基因玉米活动时,称“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举激起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强烈回应,并质问方舟子。 从崔永元的质疑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对生命健康与自然法则的关切,已经成为公民社会的共识。面对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一味说自己是科学的化身,民众无资格质疑,恐怕难以服众。 对于公共事件的质疑,不能“因人废言”。“我科普的是各国际权威科学机构认可的科学,你根本不懂,有何资格质疑?”崔方之争中,方舟子的一段话饱受诟病。这固然与公众的安全焦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面对公共事件,争论不是坏事,没有人握有绝对的、压倒性的真理,不管他身上贴着什么样的标签,转基因食品的争议足以表明,大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不了解和困惑,那为什么不可以在争议中寻找答案呢?或许争议也是一种解决的路径。 科学在争议中前进,民众知情权更为宝贵。在舆论大量“站队”表态的时候,更应该关注的是面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时候,民众的知情权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在多次产生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谣言和“妖魔化”倾向之后,更多的商家和推广者针对转基因忌讳莫深,职能部门作壁上观,这往往加深了民众的疑虑和担心。在面对未知不了解事物时,人们会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抵制不了解的事物,只有进行广泛的论证,消除人们的疑虑,人们才会逐渐接受不了解的事物。现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绝非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专业问题,它在逐渐走进公众生活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的同时也转变为一个社会安全问题,政府应该主动召集相关科学工作者进行论证,召开新闻发布会,例举正反双方的最新理论依据和科学实验,保障公众知情权,让科学的声音战胜喧嚣的妄议。 转基因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还有待实证与严谨的科学研究。尽管权威媒体的回应并不能马上平息所有争议,但官方的公开态度,是赢得公众信任的重要加分项。遮遮掩掩只能增加人们的疑惧和愤怒,让政府陷入被动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