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w'羅 于 2013-9-23 18:12 编辑
徐新桥“生态旅游浪潮”演讲实录(长江讲坛)(1)荐
92
徐新桥 原创 | 2013-09-22 23:17 | [url=]收藏[/url] | 投票
关键字:演讲 生态旅游 长江讲坛
徐新桥“生态旅游浪潮”演讲实录(1) (2013-09-21·长江讲坛)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徐新桥(博士、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副主任):各位爱书的朋友,今天是中秋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在中秋节期间来到图书馆的朋友,都是爱知识的,像高尔基把书籍当面包啃,我们把书籍当月饼吃;不在图书馆的朋友,也是爱知识的,是践行知识,也许是生态旅游去了。“中秋月光甜又香,我的祝福满长江”,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送给今天参加“长江讲坛”的朋友们,长江之水浩荡不息,象征着我们的祝福源远流长,通江达海。
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生态旅游浪潮”,刚才主持人已经简要地介绍了国际的潮流和定义。那么,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开始今天的演讲:第一个就是,生态旅游是什么?第二个,为什么会成为浪潮?第三个,它的价值在哪里? 一般提起生态旅游,人们脑子里马上就想到游山逛水,这个没错。好比摸到大象的一只腿,说摸到大象了,是没有错的。但是,问题是这只是大象的一个部分。生态旅游到底是不是游山逛水?大家可以一起看国际上的定义。另外一个问题是,旅游这个词是不是从国外传来的词?我们一般都是说去散散心,很少说去旅游。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旅游是外来的词汇。第三个问题是,生态旅游我Out了吗?问题的答案会慢慢揭晓,生态旅游不仅仅是游山逛水。生态旅游没有客人,只有主人。这个主人不仅仅是我,还有谁是主人?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旅游这个词汇其实是中国的,我们该自豪,出自中国最早的汉字。3300-4600年前,在骨刻文当中就有记载。骨刻文比甲骨文还早,这是山东大学美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1995年发现的。他在山东、内蒙、河南、河北发现兽骨上的刻画文,既不像甲骨文,又像甲骨文。后来经过研究后,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就把中国文字的来源往前推了1000多年,其中就有旅游两个字。这个“旅”的象形文字,我看像是几个人结伴而行;这个“游”字,说是旌旗的须子,我想是在水里游,加上驾着车子去游玩。这是我的猜测,“望文生义”,因为骨刻文、甲骨文都是象形字。
那么生态旅游又是什么样的呢?国际组织对旅游的定义,我觉得很好笑,说是“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不超过一年的、非商务型的游憩活动”。按照它的定义,徐霞客就不是旅游,更谈不上旅游家。徐霞客先生走遍中国19个省,30多年的时间,从22岁新婚不久就离开自己的家乡,行程9万里,写了60万字的游记,远远超过一年。国际组织的定义,也可以理解,是为了统计的规范。那么生态旅游,是不是把生态和旅游相加,到自然环境中去进行不超过一年的游憩活动呢?不是这样定义的。刚才李茜老师已经提到了,生态旅游定义的第一个内涵,首先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去游山逛水。 第二个,改善当地生活,也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当地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第三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比如说,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有一种几亿年沉淀下来的泥炭藓,可以美容。一般的泥土是很臭的,这个泥很香。香港大老板看到有利可图,要合资开发高端的护肤品、化妆品,1克10万块钱。神农架地方很高兴,招商引资,也可以让老百姓致富。后来没有批准,因为这样一来,几亿年沉淀下来的泥炭藓很快就会挖光。老天爷和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结果两年就折腾完,生态就遭到破坏,这里面还关系到好多动植物的。这种微生态动植物一旦遭到破坏,我们人类就要受到威胁。生物是有链条,微生物要吃病毒、吃细菌,几亿年下来形成的良性循环,一旦将某一个环节打断了,那整个环境都会紊乱,所以没有批准。我举这个例子,是说一旦批准了,这个项目就会遭致不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所以生态旅游定义的三个关键词就是: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生态环境要有序的利用、可持续的发展。再举例来说,如果这个地方的接待容量,一天只能接待1万人,超过这个数目就会不堪重负。那我们来十万人,一下子把这个地方踏平了。或者还有不自觉、素质不高的,摘花扯草的,也不可持续。所以这个定义,给我们的感觉是很有责任,但还不到位。我旅游,也要游高兴,这个定义好像忽视了“我”。虽然是以人为本,但是以他人为本,以自然环境为本,也是以未来的人们为本。但是,没有以我为本,这个定义还是有所欠缺的。
下面还有一个定义,是澳大利亚生态协会的,说“不仅可持续旅游”,这个放在开篇,它的要点是“促进自然区体验过程的环境和文化的了解、欣赏与保护”。它谈到了保护,也谈到了“我”的欣赏与了解,这就加入了一个主观的体验,就比较全面了,而且还加入了文化的要素。这个概念可能和大家理解的生态旅游的概念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是游山逛水,这个定义里面加了文化的概念。也就是说,生态只有赋予灵魂,这种生态才有生机。我觉得这种定义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这就是生态旅游的基本要义。
我把生态旅游的三个层级做了一个概括,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一般说不破坏生态环境,这个很对,是生态旅游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但是仅仅不破坏,几万年、几亿年还过着这种原始的生活,这种状态也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所以还有第二个层级,要利用它。但是如果利用过度,也不行,要适度利用。不仅仅是可持续循环,还要让这种利用对生态本身产生一个提升,叫发展。举一个例子,有一棵山楂树,几百年来它长在宜昌的百里荒,没有被破坏,可是它就只是一棵山楂树,孤独地站在那里,跟社会、跟我们都没有关系。可是当张艺谋恋上了它之后,把它拍成电影之后,很多知青都到这里回味当初的艰辛与甜蜜,这种甜蜜代表爱情故事,一下子游人如织。老板一看有利可图,就买了一万棵山楂树,种在这里。从一棵山楂树到一万零一颗山楂树,这是怎样的一个变迁:最早它是一棵生态树,后来被张艺谋爱上了之后,变成一棵文化树,长出了爱情故事;后来很多人来了,老板赚钱了,当地老百姓一个茶叶蛋也能卖个两块钱,改善生活减少垦荒,就变成了摇钱树;现在又发展了,变成了生态的发展树。我们有一个观念,人的足迹到了哪个地方,生态就会破坏到哪个地方。看来这句话不尽然,这就看我们怎样把握这个度、控制这个量。这一棵山楂树的例子说明,不利用,被动的保护,还没有到最佳的境界;利用并且合适的利用,反过来会促进生态更好的保护、更好的发展和提升。这个老板还很有心,把这一万棵山楂树种成心脏的形状,两颗心脏一起,弄成一箭穿心的样貌,把这个文化也进行了扩张。这是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要义,进行的一个非常简略的介绍。
大家如果觉得浅显,这里有一个最复杂、最时髦的词汇,叫生态足迹。如果大家把这个词汇掌握了,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去生态旅游的时候,“吹牛”讲生态足迹。这么一个词汇,是目前地球上谈关于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的博士后和教授的水平。它的表达非常复杂,我把很浅显的几个词汇抽出来,它就是把生态的容量折算成面积:生态的供给多少面积,需求多少面积。那么我的供求关系,最后是盈余还是赤字,就要控制一个阈值,就是临界点,这就是生态足迹的概念。更深的,我们没有必要去了解它,大家知道这个名词就行了。 刚才主持人实际上也提到了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成为浪潮,这也是我今天报告的第二个方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人们有钱了。出去旅游,而且是生态旅游。因为生态旅游是更高层次的旅游,不是一般的游山逛水。从现在澳大利亚一些非常新型的游态,我们就感觉出来。他们有一种叫“可持续游”,就是自己背一个背包,到某一个地方旅游,不给这个地方带来一点点的负担,包括喝的矿泉水瓶子,也装回背包里面,自己的垃圾自己带走。还有一种“扶贫游”,绝对不住宾馆酒店,要住在农民家里。认为住宾馆酒店,是让有钱的人更有钱,尽管也要纳税,由国家进行转移支付和扶贫救济。但是直接给老百姓,就相当于90%的花费直接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好处,而不是反过来给富人去更富,所以叫“扶贫游”。我们这边是QQ群,他们是这样的一些个团体,还有“社区游”、“农村游”。这些游态,有更高的理念和更多的责任、更好的体验。当然,也有更多的爱心,所以我说它是更高层次的旅游形态。这种游态,可能自己更累一点,花的钱可能也更多一点,更不方便一点,但是让人觉得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一点。所以,我们有了物质基础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就有这种资本出去旅游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社会根源,环境破坏得厉害。以前不觉得,我小时候在农村里面喝水,就跟牛一样,直接把嘴巴伸到池塘里喝,特别的干净。现在我回老家去,井水都不能喝了,要从县城里把自来水牵过来。报道说,淮河沿线有二十几个癌症村,人数最多的一个村有成千的人得了癌症。雾霾大家也知道,还有水、空气问题。今年十八大,习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的讨论,说“如果老百姓呼吸新鲜空气这么一个要求,居然成为一个奢侈,我们就得认真的反思,我们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环境破坏非常严重,而且带来其他的负面影响,比如食品安全。水污染、空气污染,有的地方的大米,都有镉。我们以前说,少吃肉、少吃肥肉,多吃点鱼,或者粗茶淡饭。我的祖父就是吃斋的,活了八九十岁。我想到现在,他碰到这个含镉大米,可能很难得活到八九十岁。粗茶淡饭,大米都不安全,这怎么得了。这种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负面效应,使我们人类产生一种,不说恐惧至少是忧虑。我们都要呼吸空气,每天都要喝水,每天都要吃米。上上个月,我接待北京来的一个新型城镇化的调研组。有一位老领导说想逃离北京,说武汉的空气好,我也感到一丝安慰。但实际上,我到乡下去的时候,我反而觉得乡下的空气更好。所以生态旅游为什么爆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根源:片面发展的理念导致的环境破坏。当然,还有一些原因。比如,以人为本和环境协调这种理念,以前是自己去旅游,是为自己,现在是要为环境做贡献,我要去了解地球的环境,给当地的老百姓改善生活,为改善环境贡献一点力量。这种理念的更新,也产生这种浪潮。
湖北省走在前列,是第一个把半个省划成一个生态旅游圈,整个鄂西八个市州林区划成一个大圈。这八个市州林区,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富”,一个“穷”。它富在生态,神农架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的成员单位。南水北调,丹江水一江清水送北方。这些地方生态非常好,文化也很富集。最美的人——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就在宜昌。最有名的文化名人——屈原,和哥白尼一起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就是讲,文化和生态资源非常“富”。另外一个“穷”字概括,这个地方占湖北60%的国土面积,老百姓占湖北的一半,只占20%的财政收入。这一“穷”一“富”,我们湖北省政府就动脑筋,怎样把这个生态富变成老百姓荷包里的富。如果引进大的钢铁厂,大的化工厂,不谈别人到不到那里去,也不谈技术人才和专家愿不愿意进山沟,这里的生态,没几年就会给糟蹋,把这个“富”的资源就挥霍了。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理念来发展这里,是不行的,传统工业化不是这个地方的出路。如果搞新型工业化、高科技,谁到哪里去呢,哪有那么多新型工业化到那穷乡僻壤去。所以为了让这个地方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省委省政府做出决策,划为生态旅游圈。这一划,短短的五年时间,这个地方原来只有一个5A级的旅游区,就是三峡大坝,湖北省也只有两个,还一个是黄鹤楼,在武汉城市圈。现在湖北省有7个,新增5个全部在鄂西圈。不仅如此,这里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份额就增长了八点几个百分点。有一户人家,在武当山和神农架中间,就是武神生态旅游公路,很贫穷。那个地方原来叫桥上乡,挨着神农架,是最早发现野人的地方,以前是跟神农架一起的。我就问他们愿不愿意改造,把民居、土坯房,改造得稍微漂亮一点,把院门口搞方便一些、生态一些。农民不愿意,说几千年就这样,挺好的。后来,我们就设法先改造一户,奖励五千块钱,就改造了几户。改造之后,别的户也要求改造。改造就是稍微整饰房子外貌,将院门口收拾干净,生态搞好,种些果树和花卉,弄一些麻绳子荡秋千、搞葡萄藤。结果,有一户,现在取名叫“妙峰山庄”的,他一年收入五万多块钱。他儿子从部队转业回来,就不用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招待别人吃饭,后来,又有要求住宿的,20块钱、30块钱的,估计现在又涨了。这就是几千年下来的生活方式,就是由于生态旅游,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如果今后有外国人去了鄂西圈的某个地方,比如三峡库区,老太婆还会讲价钱的,就跟很多地方一样,说“ten yuan”(10元),不需要谁培训,自己培训自己。通过这种和外界的交往,农民素质的提升、文化的提升,他的商业的意识、他的眼界的开阔,都突然改变。那么鄂西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
【注:下接(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