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到崇武之四 六百年的崇武古城
网上说的崇武古城,是国内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城,然而我看到的崇武古城保存得不算好,但算得完整。
顺着城门一直向里走,外边的嘈杂似乎隔于城门外,老街出奇地静。老街两旁是朴素的民居,石房子、红砖厝、木结构房子都没有太多的装饰。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月的斑迹,沉淀的光芒还在。
逛了半天的古城各个角落,也许正外出干活的时间,没有碰上几个年轻人也没有几个游人,奚奚落落的老人们或坐在墙角或睡在躺椅上,与同这古城一样,让人感受到几许苍凉。
好多的老屋都贴着黑底白字的对联,那是老屋老了老人,据说这悼联要贴三年,所以古城到处是这种悼联,让人肃穆,只是那几口老井还是那样地清幽不见底。
六百年的古城有些破败,但仍然让你有些留恋。
据说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明洪武三年,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祟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墙共长245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并设有两层跑马逍。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面设城门,内门每扇高3.2米,宽1.3米,前门每扇高2.6米,宽o.9米,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加设一照墙。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了望台。四面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内的十字大街相接四个城门,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墙又加高1.3米。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工程体系。明代守丞丁少鹤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而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
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铁马哀鸣。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这里的“护龙官”、“崇山官”、“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官”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现尚有98姓氏),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却一场灾难。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明朝隆,指挥剿倭,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 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也有数十处。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关帝庙”、“东岳庙”,也有敬奉海神妈祖娘娘的“天妃宫”,以及纪念当地有功人物的“灵安王庙”等,这些古建筑的保存,增添了古城古朴优雅的气息。 历史上,崇武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古城。尤其是崇武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海上距离97海里),两地舟楫往来不断,语言相通,风俗相似,地缘、血缘、文缘等关系十分密切。崇武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可是由于战争的因素,它曾被列为“海防前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其实沉睡中的古城也在苏醒,那晚蒙蒙小雨下的城墙下,一个站街女也在顾盼着左右行人,但愿这座东南沿海的保垒能以旧修旧,以它的深沉历史让人厚重,警醒。
DSCF6739-1
DSCF6748-2
DSCF6751-3
DSCF6756-4
DSCF6757-5
DSCF6793-6
DSCF6794-7
DSCF6795-8
DSCF6796-9
DSCF6797-10
DSCF6798-11
DSCF6815-12
DSCF6835-13
DSCF6838-14
DSCF6844-15
DSCF6853-16
DSCF6854-17
DSCF6877-18
DSCF689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