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口语对干为副词,应用也较频繁:
干睩、干哭、着干急,干笑、干呕、干打雷,光杆司令、干亲家。。。 干,义为落空。杯干酒尽,酒干壶空。 法院领导说了这个话,海都干了哒!意思是铁板钉钉,钉钉转脚,没有丝毫余地了。 干、空为同源词,包括尽。 《毛词》“怅寥廓,问苍茫大地”。空,声变为廓,亦空也。 年竟岁毕,方音“年根细逼”。竟,尽古音读若根。 空而无物,无实际内容,则用干。 干多含无实、虚空,并引申为愁苦之义。
干睩,或干睩一眼,即眼巴巴看着人跑红、干瞪眼,在一旁无法表达内心不满情绪。睩:音鹿,《集韻》謹視貌。 干爹叫契爷,干亲家又戏称鸡屎亲家,还有干娘干儿子等,无任何血缘、婚姻关系的亲戚,叫干亲。黄梅称之结义的亲戚。“结义的亲,纸糊的灯;一句话,戳包筋。”契:大約也。合同叫契约,指议定的行为准则。 干着急,于事无补,方言也叫着干急,着空急,于事态发展没有任何丝毫影响。 着方音读 chuo。着假急,着急皇帝没得嬷嬷,这叫着冤枉急。略异。 干笑,其实内心比哭还难受,笑容不是发自内心自然流露,而是伪装硬挤出来的。 小孩干哭,没有眼泪,无任何悲伤情绪。 干呕,没有呕出任何实物。 干打雷,不下雨。引讽干部光说好听的,说话不算数,不兑现. 猫儿叫春,干惹(音rua)。即干叫。作战双方仅在阵前大夸海口,未见实际性进攻,也称干叫。 所以讽人吃干饭的,并非言其光吃干饭不吃稀饭不吃面条,而是吃饭不管事。 干义,如今也有获益占便宜的事,比如,人家开公司,干部从中浞干股. 干净脚上岸。泥田干活完毕,上岸冼脚。引喻干部得利后金蝉脱壳,摆脱责任。比方洗钱,比方移民。八仙过海,过海就是神仙。 干,有时通光。禾竹无枝无叶,叫光杆。光杆司令,引为无兵无枪,空头名衔。干声变为杆。
《南史范蔚宗传》即有干笑一词,此等干义盛于六朝。 退之《感春》“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 安石诗“赖付干愁酒一樽” 《左僖十五年》庆郑曰:“外强中干”,即外强中空也。 《诗王风》“中谷有推(上加草头),叹其干矣”,《传》训燥,引申义。
会陷
脚陷入烂泥巴糊、流沙之中,难以拔出,方言叫“瀚倒了”。 字为“陷”之右半部分。其音若“瀚”,为陷之初文。 今焊钢筋的焊与之相近。 陷入麻烦、尴尬之事,一时无法摆脱困境,黄梅叫会陷。 “真是会陷呐!打工的哈不在屋的,奶孙两个哈掉(突)茅子缸去了,嗒将么解哒?” “将么解吔!还要局长帮我倒茶,嘚就会陷!” 网络语言“汗”即汗颜之汗亦与之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