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观山路的纪先生半岁的儿子轩轩得了感冒并且还拉肚子,在社区医院诊治后不见好转,迫不得已来到新建医院。一大早,他就赶来挂号,刚进门诊,只见黑乌乌一片都是人,就连门诊大门处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等了将近半个多小时,纪先生终于挂到了儿科专家号。可正当他欣喜地跑到二楼,猛然看见走廊里全部是抱孩子的家长,都在候诊。无奈之下,他又站在那等了近50分钟。之后,排队交费、检验窗口做检查等结果,等确诊后有要转换科室。无奈,他有重复着新一轮的排队,终于等到医生开药,他继续拿着药房排队划价、排队交费、排队取药......
“来医院看病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可真正排起队来还是有些扛不住。”纪先生说,这次给儿子看病,他至少排了11次队,耗时4个多小时。
探寻原因
就诊流程繁琐耗时耗力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像纪先生这样看一次病排队11次的情况并不少见。对此,该院门诊部主任曹玉芳说,一般情况下,患者少的时候,大家对排队还是能忍受,但排队人数多了,大家立马开始抱怨,甚至出言辱骂医务人员。
“我最怕周一上午上班,连水都不敢喝,因为排队的人很多,等久了不耐烦,有次我上个卫生间,耽搁了分把钟,就有患者大声嚷嚷,没办法,我们只能忍着。”一名窗口医务人员无奈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有一些根本无需再次交费的环节,仍被人为地增加排队机会,市民邹华说,有次医生开了处方单,他拿到一楼西药划价,终于排到自己了,却被告知要去输液室做皮试才能划价。可紧接着,他排队划价取药后,赶到输液室准备打针。护士又让他拿下去交注射费。
“你说这是不是折腾人么?一次性说清楚不能吗?患者好一次性排队交费,现在可好,多跑两三趟。”邹华语气中明显感到不满,但仍无可奈何,自己是病人,要在医院看病,就必须经历这些“考验”。
采访中,许多患者对于这种“考验”有同感。现如今,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使得看病的费用一而再再而三下降。可对于看病流程问题,至今没有好法子去简化,前年,国家卫生部规定,就医排队不允许超过10分钟,现在看起来仍是一纸空谈。
便民措施
何时启动仍是个迷
去年,本报就报道过新建医院实施114网络电话预约挂号,一年多过去了,这个便民措施究竟实施得怎么样?
“效果一般!”曹玉芳说,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预约挂号还没有完全接受,另外一方面预约不能精确等到某一个时间段,只能凭预约到医院来享受优先权。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去年4月份起,该院就筹备“信息化建设”,仅需要小小的“一卡通”,患者在医院看病时,就能电子叫号,免去排队之忧,另外医生看病后当即刷卡交费,无需跑上跑下,最后在服务窗口,还设置评价系统,服务好坏全由患者说了算。
除此之外,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将患者的病历、身体情况、检查单等信息统统收录,医生既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状况还方便就医,从而杜绝过度医疗,甚至可直接对重复检查、重复用药、药品剂量不当、用药禁忌进行阻断,这对于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是一个监督和约束。
“我们巴不得早点实施,不仅方便患者,还方便我们自己。”该院办公室主任刘杰说,一直以来,医院工作量大,人手紧张,如果实施信息化建设,可以省掉许多流程,从而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该院院长许清也感到头痛,他说,医院被定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如今除了电子病历尚未实施,其他的规定动作均已完成。而电子病历平台就需要开展信息化建设。
对此,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信息化建设招投标工作早已完成,但由于上级一些原因迟迟未动。“一旦定下来,马上就可以开始启动,到时候患者就医将是一番新景象。”但何时启动,该人士表示仍是个谜题。
记者王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