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仙桃网(仙桃日报)“胡家台抗战纪念馆的建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了解历史、感受历史”。10月下旬,新四军五师的红色后代们来到西流河胡家台抗战遗址,追忆父辈足迹,缅怀革命历史,对纪念馆的建成开放予以高度评价。
今年春,胡家台抗战纪念馆甫一建成,便迅速吸引了武汉周边众多游客前往观瞻。“4月1日开馆至今,我们共接待市内外24批集体来访。”10月28日,胡家台抗战纪念馆馆长胡中原介绍说。
西流河素有沔东红色重镇之称,64个村就有48个村属于革命老区。其中,苟美湖村为新四军胡家台战斗发生地,杜窑村是著名早期共产党人李之龙的故乡,王场、柳沟分别是原沔阳县苏维埃政府和川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今天的西流河,更以“一镇四将军,十里三大使,一门双冠军,影视一明星”远近闻名。
对西流河的红色文化资源,镇党委书记冯常杰信心满怀:“我们就是要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全方位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打造西流河的特色名片”。他表示,在“开发沔东、对接武汉”思想的指导下,西流河镇委、镇政府将全力打造“红色名片”。
“红色名片”到底该怎么打?胸有全局方能从容落子。西流河坚持“三个规划”一起抓,把农村产业转型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建设规划扭在一起,目标直指用红色旅游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前,胡家台抗战遗址所在地苟美湖村已完成立面改造80多户,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家乐综合服务产业,均已萌芽破土。依托之龙故里,沔东民俗一条街正加紧建设,熬糖、打豆腐、放酒、炒炒米、摊豆皮等作坊一应俱全。依托文化广场,一个镇区新中心已形成。“三点一线的旅游线路建设基本成型。”冯常杰说。
特色就是优势,补齐短板才能让优势更优。打造红色名片先要夯实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西流河投入1500万元改造何西公路。同时,杜西公路、西杨公路等升级改造加速,周西公路和跨洪大桥建设同时启动,镇域内土地平整项目资金已达2000万元。红色带动下,西流河全境的交通短板得以补齐。
“红色带动”,不止让交通建设受益,民生福祉也得到大幅改善。截止10月底,全镇先后争取和筹资2.2亿元,用于新农垸加高培厚、泵站建设、水改、血防整治、电网改造、卫生院建设、土地平整与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等建设。10月底,西流河南港村五组村民黄四伍迁了新居,举家搬至刚完工的新农垸搬迁小区。“原先住的水窝子,这会洗脚上了楼。”他乐滋滋地告诉记者。
一招好棋满盘活。蓬勃向上的红色旅游产业,加速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前三季度,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88亿元,工业用电量1400万度,对比去年同期增幅达147%;地税收入已完成626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17%。
(注:“一镇四将军”指西流河籍将军张秀龙、何济林、何承阳、何旺林;“十里三大使”指鲁桂成、张延年、傅全章等三位西流河籍共和国大使;“一门双冠军”指两位西流河籍世界冠军李大双、李小双;“影视一明星”指西流河籍影视演员何晟铭)
一线感言· 在加长短板中破题
“开发沔东,对接武汉。”
这是今日西流河绕不开的大考题。
如何破题?
基础设施差、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区域经济底子薄、地位被称“西老幺”……曾几何时,诸如此类的说法像是一道道标签,压在历届西流河镇委班子的心头。
改变说法,必先找到办法。
因为压力中常常蕴含动力,不满中总是饱含期待。
在看似短板的地方,破解良方陌生而熟悉--实施“红色带动”,让“红色名片”为发展加速。
对有准备的头脑而言,红色文化是一种底蕴,更是一种资源优势。在将文化资源转换为区域“名片”的进程中,一道道难题迎刃而解--
“红色名片”像是一块魔方,带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带动了民生改善……今天的西流河,正迎来全新的气象。
然而过程并不简单。
中盘布局,打造特色,思维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高度。凝聚优势,一线串珠,方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和谐乐章。
当曾经的劣势变为优势,过去的不足成为特色,所谓的难题,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些合适的解题人。
在变化加速和机遇遍地的当下,每一个操盘手,都应是那个最合适的解题人。(记者陈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