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尘封80年的闻一多教子轶事 闻新燕口述汪德富整理
闻一多侄孙女闻新燕 国人皆知、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书画眥精的文坛巨子,而且更是一位品格高尚,爱憎分明、铮铮铁骨的民族精英,然而他在对敌斗争中,如秋风扫落叶、残酷无情,直到献出宝贵生命的事迹,多见于许多著作与民间传颂中,但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对待人民的深爱与希望则是菩隡心肠的慈母形象,即使对待犯错者的教育上,也以保护对方人格尊严为前题,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最近,笔者拜访了闻家亲属,由闻一多侄孙女闻新燕首次对我深情讲述了发生在他父亲闻立勋身上的故事 1899年11月24日(阴历10月22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出生在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村望天湖畔的闻家新屋。
巴河镇位于巴水河汇入长江的出口处,自古以来帆樯云集,商贾不绝,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促使文化发展异常,尊师重教,养育了不少杰出人才,是个人杰地灵之地,比较有名的人物有明末宰相姚明恭、清嘉庆状元陈沆,是巴河人引为自豪的文人榜样。
从巴河镇往西南走四、五里地,就是闻家新屋,它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依山傍水,房屋坐西朝东,门前一块空地是稻场,稻场前面是一口水塘,水塘不远处便是有名的望天湖。望天湖方圆近十平方公里,辽阔而平静,波光粼粼,南岸苍翠的调军山,好象浮在湖面上,与东边的城山遥相对望。每逢春秋,登高远眺,烟洲沙屿,雾气茫茫,江南胜景,尽收眼底。闻一多曾在诗歌《二月庐》中这样描述闻一多故居:
面对一幅淡山明水的画屏,
在一块棋盘似的稻田边上,
蹲着一座看棋的瓦屋—
紧紧地被捏在小山底掌心里。 1932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抗成爆发,随校迁往长沙、昆明、任西南联大文学系教授。再没回到故乡巴河。 我爸爸闻立勋, 1912年生于巴河望天湖,是闻一多大哥闻展民的儿子,爷爷1907年到天津投考学校,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和革命先驱李大钊是同班同学,也是好友。 爸爸虽是闻一多这一房的次孙,但是长子闻展民的独子,从小生得聪明伶俐,祖父祖母和家人都视为掌上明珠,闻一多也十分喜爱他,闻一多对晚辈的学习也非常关心,常出题目教他们做文章。望天湖的荷花开了,他出《咏荷花》的题目教他们做诗。那时候,军阀混战,溃兵横行乡里,有时为了躲避骚扰,家里人不得不在湖中船上度过。闻一多知道后,就出了个《溃兵行》的题目叫他们做。文章做好,他亲自给他们修改。谁的文章做得好,他就把自己的牙刷牙膏、镜子等日常用品奖给他们。有年暑假,他特地给我爸爸糊了把扇子,并在上面画了个牧童骑牛,手拿着书看。还题了四句话:“王冕牧牛,骑牛读书,试问尔儿,自比何如?”来激励侄辈们。 我爸爸从小由于受到闻一多勤奋好学的影响,成绩非常优异,1930年考入武汉大学,进了大学后,由于自小受到长辈溺爱,在大学期间喜欢贪玩,学习不够用功,家里谁说他都不听。我爷爷闻展民和闻一多商量,托闻一多带到身边管教,用俗话讲,再么不听话的孩子要怕一个人,我爸爸就服他四叔闻一多。 1932年我爸爸转到北京上辅仁大学(现今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上大学期间和四叔闻一多全家吃住在一起。闻一多生活、学习上处处关怀备致、偱循善诱、从不发脾气,当自己的孩子对待,我爸爸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贪玩的老毛病又犯了,并学会了抽烟,从老家寄给他的费用不够他花销,也不好向四叔闻一多开囗要。怎么办哩?他观察叔叔每个月领工资是拿自己私章去领,他就想心思想把叔叔工资冒领到开销。有一个月,发工资时间到了,我爸爸就偷偷到四叔叔房里把抽屉打开,将闻一多私章拿到财务室去领工资,因为我爸爸长期在叔叔家吃住,财务室都知道他是闻一多侄儿,以为闻一多教授忙,叫侄儿来代领,也没在意,就叫我爸爸把闻一多章子拿出来盖,当我爸爸把闻一多章子交给财务会计时,会计一楞。仔细一看,这不是闻一多每次领工资的那枚章子,心想,闻一多怎么这粗心啦,财务觉得有点问题,但不知道是闻立勋是来冒领叔叔的工资,就对我爸爸说,今天钱不够,你明日来拿。 钱没领到,就偷偷把章子放回了原处,但这一天闻立勋是战战兢兢,要是叔叔知道今天冒领工资还不知道怎么处罚自己,。 当日,财务室就找闻一多说:闻教授,你怎么回事呀?今天这粗心,把不是领工资的章子叫侄儿来拿钱。 闻一多听财务人员这么一说,心里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对财务人员说:是我粗心了,慌慌张张拿错了。等他再来领工资时你就把钱给他。 回到家里,闻一多也沒声张,把我爸爸找到房里平静的说:立勋啦,你看啦,我领工资是用这个章子,其它章子是我画画上用的,你以后领工资就用这个章子去领。当时我爸爸自知叔叔已知道一切,非常愧疚,脸吓得腓红,一个劲地说,叔叔我对不起你,我错了!我改!闻一多当时也没骂他,更没有打他,他就说,要用钱跟我说一声,知道错了就行了,现在你把这枚章子拿去,明天就去财务把工资领回来。 家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闻一多沒有对任何人讲,包括他的家人。我爸爸一生也铭记心中。 领工资一事发生不久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因为家庭条件较好,闻一多嘱咐他别学会抽烟,他也答应四叔叔决不抽烟,但我爸爸劣性未改,偷偷到学校抽烟,有一天下午,我爸爸买了一包当时最高档的香烟,正在宿舍和同学吞云吐雾,这时,闻一多到学校来看他,正从宿舍窗外经过时,我爸爸发现了四叔叔的身影,吓得赶紧灭了烟,把未抽完的一包烟丢到窗外,闻一多走进室内时,像是没看到他抽烟一样,只问他学习怎么样, 生活上缺些什么?从此,我爸爸一生再没抽烟。 闻一多言传身教的方法,不但影响我爸爸整个人生,还延续到我们这一代。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是从来没有打骂我们姐弟俩。文革期间,爸爸关进牛棚,下放嘉鱼农村改造,心情非常不好,家里保姆辞掉了,自已做饭吃。有一次吃完饭,我去洗碗,把放在案板上的碗全部打碎了,我吓得直哭,爸爸看到打碎的碗惊得目瞪囗呆,因为经济条件、物资条件非常困难,特别是我爸爸和妈妈结婚时有一对非常高档细瓷,黄釉上浮雕彩绘的龙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宝盖碗,是闻家祖传珍宝,拿钱是买不到的,爸爸妈妈就用这对碗吃饭,过去家里有保姆时,爸爸嘱咐保姆洗这对碗时要非常过细、格外小心不要磕了、碰了。就是我把这么珍贵的龙凤对碗摔碎了,我爸爸一句责备的话没说,还宽慰我说,下次注意,哪个孩子做到不犯错哩,只要记得就行了。他不是以粗爆方式教育小孩,因为闻一多言传身教、宽以待人教育方法影响他一生,我们闻家现在是代代相传。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朴的大会上,面对国民党特务,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即席讲演——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下午5时许,在回家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仅47岁。噩耗传到上海,我爸爸在办公室痛哭一场,怒骂国民党无耻,当场把自已的国民党证撕得粉碎。1916年至1946年闻一多书信手迹,几乎涵盖了闻一多从17岁到47岁的生命过程。这些堪称历史文物的原件,早年部分是我爸爸在抗日战争逃避轰炸的艰辛岁月中精心保存下来的,1946年转交闻一多夫人高孝贞后,得到闻一多全家形影不离的守护。 快要解放的时候,我爸爸从上海辞职回武汉。解放后由婶娘魏克推荐到武汉电影院工作被任命为第一任经理。1984年病逝于汉口。 闻新燕 武汉电影公司退休干部 汪德富 闻一多红烛书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