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48|回复: 1

鬼摄去了

[复制链接]
来自
浙江
精华
2

376

主题

1883

帖子

2624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62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3-11-23 09: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梅乡村妇女,一遇急寻某物而不见,往往怒骂发泄:“东西鬼摄去了!”
    “出鬼!我将一尼(刚才)、明明奈放五十块钱床沿被絮笃里,转个背就冇看到。不是你拿去了是鬼摄去了哇?”(1)
    摄,从手,本义是牵曳。方音读若“晒”。《说文》引持也。此暂作记音词。


    “你把身份证收好,门昼(明天)要到银行取钱,一定要用身份证。莫到时又和头回样,找不到身份证,伊就麻烦咯。”(2)
    “出门钱包千万要收好,街上扒手真多。钱放屁股头荷包,最不谨慎(安全)!”(3)
    “我天天要用眼镜,你用了就用了,收的紧紧的做么事呢?我四路的(到处)都找不到。真是害人!”(4)
     一点小东西,收(藏)来收(藏)去,生怕别人用了。方言又谓“收收夹夹(ga)”。


      显然,黄梅方言口语,“收”作“藏”解。
      收,《说文》捕也。《广雅》取也。《小尔雅》敛也。《朱子·本义》汲取也。
      典籍中,收,均无“藏”义。只在“收藏”并言时,才有“藏”义。
      可见,方言口语之“收”作“藏”解,并非本字。






     匧,《说文》藏也。
     挟,《尔雅·释言》藏也。《广韵》怀也,护也。
     褱,音怀。《说文》夹也。


     夹,应有音闪,陕西、陕北为证。陕字音闪。
     (陜字虽有洽夹二音,无地名一解。两字一人,一入。似有异。)
     方言“鬼摄去了”似为“鬼夹shan去了”音变。
    “收”作“藏”解,似“匧”之音变。
      匧,<说文>藏也。从匚夹声。
      段注:夹者,盗窃褱物也。



   
    亦,《说文》人之臂也,从大(注:即人),象两亦之形。
    甲骨文“亦”,在大的两臂之下左右各加一点,指示部位。即腋。亦当为腋之初文。(也有人说,腋下易出汗,一点为汗。)
    甲骨文“夹”在大字腋下各加两点,亦、夹本是一字,指两腋。


    腋下,黄梅方音“胁哈”。
   “腋哈裆过日子”,指不用担责。
    买东西欠钱,方言戏曰:“腋哈长疱--叉(差)倒(着)。”
    夹,《集韵》檄颊切,音协。《说文》侠者,俜也。
    腋下,黄梅方音“胁哈”,所以其字当为“夹下”。
    夹,有音xie。
    《三国志平话》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司马光《资治通鉴》挟天子以征四方。
    顾炎武《复庵记》挟东宫二王。
    挟持人质。
   “夹”乃“挟”之初文,加提手以足意。
    夹,段注:盗窃褱(音怀)物也,从亦,有所持。
    盗窃褱(音怀)物,必藏于腋。故夹有“偷”义。
    大集体时,有人总把公家物品往屋里“夹”。方言“收收夹夹”,又指偷偷摸摸。


    甲骨文亦、夜相通。
    “亦焚廪”即“夜焚廪”。
    汉简“战夜胜,不战夜胜”
    夜从夕,亦省声。
    夜、亦(今作也),黄梅方言同音。
    所以后来“亦”写作“腋”。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0

173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658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3-11-25 01: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迄今为止讲得很好的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