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6 | 作者: 冯 升 | 来源: 中国矿业报
2012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湖北省为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省市之一。黄石市是湖北省惟一的复垦试点地区,而大冶市的复垦总面积又占黄石市的54%。据统计,其各类工矿废弃地总面积达104154亩。2013年,大冶市复垦利用任务定为12885.2亩。如今,这些复垦项目进展如何?工矿废弃地复垦后有哪些变化?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 机械轰鸣 复垦项目火热进行 日前,大冶金山店镇车桥村的工矿废弃地建设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重型机械的轰鸣声响彻原野,破碎锤不停地敲砸着大型石块,挖土机不停歇地挖着矿坑周边的土,挖掘机源源不断地往卡车上铲送碎石,运土车也在工地上来回穿梭。而这只是大冶市2013年度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中的一个片块。从去年5月开始,每天清晨7时到晚上12时,这样的场景一直紧张有序地重复着。 复垦,不仅为了种菜种粮。该复垦试点负责人说:“全市列入复垦利用试点规划的面积40017亩,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建设用地空间。”产业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用地,近几年,大冶市的用地供求矛盾突出,尤其是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但省每年下达给大冶的用地计划仅有1000多亩,因此尽可能盘活存量土地、挖掘用地最大潜力显得尤为重要。 据统计,大冶市各类工矿废弃地总面积达104154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8%,涉及7个乡镇、1294个地块,其中已有40017亩、205个地块列入复垦试点规划,包括集体所有土地35683亩、国有土地4334亩。 变废为宝 复垦土地上种蔬菜 大冶市金湖街办株林村是去年大冶市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之一。前往株林村的路上,记者看到几位村民正在整理菜地,便上前询问复垦后的废弃地位置。他们笑着指着脚下的菜地称:“多亏了政府的惠民政策,这些工矿废弃地复垦后,增加了400多亩地,我们村里人都得到了好处,现在已经可以种些蔬菜了。” 记者一路上看到,复垦后的土地不仅变成了耕地,田间还修好了小路,建立了沟渠,远处还有一片水泽。村民说,这些都是废弃地复垦来的,“与以前的坑洼荒芜相比,复垦后的土地就是一块宝地”。 据了解,这些土地都是废弃工矿遗留下来的废弃地。在复垦之前,周围的地势高低不平,有些地方的坑硐甚至有20米深。曾经株林村的几个湾子因为周边有几个尾砂坝,一直深受其害,导致株林村大曹湾、虾子地湾、邹家湾、石家湾,房屋开裂较为普遍。 经过近几年搬迁和房屋整修工程的实施,株林村的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居住安全感大大提升。去年,该村更是将废弃地进行了复垦,加大了农用地的保护。 复垦完工 工矿废弃地被“激活” 按照复垦后土地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耕地优先”的原则,凡适宜农作物耕种的,全部治理为耕地。经了解,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的启动将清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拓展建设空间,对当地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在大冶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工矿废弃地复垦是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将工矿废弃地改造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错落有致的新农田景观,减少了地质灾害二次破坏和二次污染,逐步解决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欠账,净增加林地158.06公顷,矿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0%,矿山次生地质灾害治理率达到70%。 据了解,2013年度大冶市工矿废弃地复垦任务为11个复垦项目,占黄石市复垦总量的54%,分为35个标段施工,项目区总面积842.892公顷,总投资4703.775万元。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面积500.0433公顷。截至目前,35个标段49个片块已累计完成工程总量的80%,其中19个片块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以上,8个片块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