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8
版主
   
- 积分
- 6471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本帖最后由 真我的风采_ 于 2014-1-18 18:39 编辑
龙须贡品名不虚传
湖北武穴通过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成就龙坪油面产业
□ 李清武 陶 诚 本报记者张 华
细如丝、白如玉、下水不糊汤、捞起不结粑、煮后不断条,形容的正是龙坪镇的传统美食——油面。继广济佛手山药、武穴酥糖、武穴竹编后,龙坪油面日前跻身湖北武穴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列。
龙坪镇位于武穴市境内东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一年内日均温等于或大于10摄氏度,植物生长期长,是适宜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地区。
龙坪油面是一种用面粉、菜籽油、盐制作而成的面食。龙坪油面的用料严格遵循传统经验,顺应现代绿色食品理念。在配方上,主要原料是小麦粉,辅料是水、无碘食盐和食用菜籽油,除此之外不添加任何物质,历经几百年从未改变。在选料方面,使用面筋值在26%~30%的小麦粉,生产加工用水采用保护区内地下水(井水),井水pH值适中略偏碱性,有利于和面、醒面。而加工使用的菜籽油需采用当年或上年生产的武穴菜籽油。据介绍,之所以不采用有碘精盐,是因为碘易与小麦粉、水和油中的化学元素发生反应,影响口感。如此精致的选材,成就了龙坪油面的每一口都柔滑鲜美。
此外,龙坪油面的制作工艺独特考究。当地居民介绍说,传统制作工艺流程有和面、开条、搓大条等9大工序,温度、风以及面、水、菜籽油、食盐的质量和比例,也有相当的讲究。
龙坪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当年清朝雍正微服下江南,拜访恩师金德嘉,金夫人用龙坪的特产龙须油面招待雍正。从小吃过北方面食的雍正尝后赞不绝口,即兴赐封龙坪油面为龙(龙子)相(拜访)师(老师)油面,此后“龙相师”油面成为宫廷贡品,名声大震。
作为当地传统特色美食,以往龙坪油面虽然销路不错,但大多都是小作坊式生产,由于加工工艺独特,受手工制作等原因的制约,导致加工企业步履维艰,始终没能形成规模。为了发展和弘扬这一传统产品,扶持武穴市特色农副产品产业,龙坪镇党委政府近年来积极引导,帮扶有条件、有基础的加工者,2007年6月正式成立了龙坪油面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金德嘉”商标,按照统一原料、统一工艺、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标准,抱团发展、开拓市场。一年后,龙坪油面被武穴市政府认定为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食品。2011年11月,武穴向湖北省政府申请上报龙坪油面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近几年,随着龙坪油面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龙坪周边的黄梅、九江、阳新等地出现了冠名生产龙坪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升龙坪油面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打击市场假冒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武穴市政府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对龙坪油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并把此项工作提升到以保护地方经济、保护传统品牌的战略高度。
武穴市质监局通过生产许可规定的各项内容来规范整个油面行业,以提升产品质量,规范行业发展。该局对龙坪油面加工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龙坪镇及周边10余家油面加工作坊业主多数质量意识淡薄,不了解相关产品标准,无标、无证生产现象严重,并且绝大多数小作坊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加之没有检验检测设备,导致原材料不验收、产品不检验、简单包装即出售,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摸清底数后,武穴市质监局对症下药。首先,依据相关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小作坊指导帮扶,帮助其合理布局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改善生产条件。其次,修订龙坪油面的企业标准,使得龙坪油面生产加工有据可依。此外,部分小作坊根据专家建议完善更新了设备,利用传统工艺生产的新产品质量完全合格,主要指标还优于同类产品。武穴市启同油面坊是祖传三代生产“金德嘉牌龙坪油面”的“老字号”,其生产环境、工装设备和质量管理基础较好,且在该行业内小有名气。为此,武穴质监局把它作为试点积极帮扶。2010年2月,启同油面坊获得了武穴市第一张生产龙坪油面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前,该局积极推广启同油面的成功做法,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质监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对取证企业跟踪服务,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生产,确保出厂产品质量合格;对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基本条件且有取证意向的小作坊,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深入帮扶,帮助完善软硬件设施,尽快达到申证条件;对未经获证擅自生产的小作坊,该局联合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决取缔,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为促使龙坪油面真正成为市场的抢手货、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特色品牌,武穴市、镇两级党委政府以市场占有率为核心,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积极开拓市场,建立国内市场销售网络,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对其进行宣传、营销。现在,龙坪油面已逐步进入全国各地商超和土特产专卖店,还通过淘宝、拍拍等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网络销售。据统计,龙坪油面年产销量已达600万公斤,年产值过6000万元,成为龙坪镇支柱产业之一。《中国质量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