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黄石电台 记者 北辰)18号,记者来到阳新县富池镇的舒婆湖,结识了一位勤劳、淳朴、善良的渔民——曹大姐。短暂的采访中,曹大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劳动的人最美。
曹大姐不肯说她的名字,只留给了记者一个电话,另外,还可以去富池镇丰山村舒婆湖养殖公司找她,她每年打渔的季节都会来这个公司临时打渔。
记者见到曹大姐的时候,就是在舒婆湖边的一个渔船码头,一排小木船停靠在水边,两排高高的竹篙立在湖面上,每根竹篙上都站着一只鱼鹰,不时地飞起来捕鱼,山水相映,很有诗情画意。湖边风很大,曹大姐在摇摇晃晃的渔船上收网、洗刷船舱,银白色的丝网托在她的手上像洁白的哈达。
曹大姐58岁,身材矮小,褐色的脸像油画一样斑驳沧桑,但是她的眼睛特别亮,手脚麻利。看到她的船舱里有两条鱼,曹大姐说,每天打回来的鱼,老板都允许她们留下一两条,可以自己吃,也可以送给亲戚朋友,但不允许卖。今天的两条鱼很大,一条是七八斤的白鲢,另一条是四五斤的金色鲤鱼。
曹大姐是网湖的渔民,有一个船屋,每年10月她都会来邻近的舒婆湖打渔,和她一起打渔的还有十来个跟她一样的五六十岁的渔民。她说,四十岁以下的人就不愿意来打渔,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们做惯了。鱼是舒婆湖养殖公司的,公司每斤给他们2毛5分钱的劳务报酬。记者算了一下,一男一女两个人配合,一天打1000斤鱼,一个人收入是125块钱,不过,运气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收入好几百块钱,但是,今天他们没打到鱼。
曹大姐打渔的工具有丝网、电网,一些很简易的捕鱼工具。她边清洗、整理这些工具,边告诉记者,她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让她着急的是儿子大学毕业好几年了,还没有成家,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儿子跟她也没多少话说。不过她说儿子在上海一家物流公司工作,记者告诉她,在上海要成家立业很不容易,买个房子就要好几百万,曹大姐听了后没有说话,眼角立刻有了泪花。
曹大家说:“不打渔了,放假了。呵呵,马上要过春节了。”收拾好东西,曹大姐摇起小渔船,要回家了,“明年春天再来这里”记者和曹大姐挥手告别,大声祝福她,告诉她,明年春天也会来看望她,大姐在湖面上笑了起来,洁白的牙齿显得特别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