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顶上找冬天 夜宿路边店 从部队转业回到宜昌,也告别了冰天雪地的北方。到宜昌20多年,虽然年年有冬天,可再也没见到当年银装素裹,千里冰霜的银白世界,再也找不到当年雪夜里站岗,雪地里巡逻的感觉了。今年宜昌的冬天雾霾天气严重,别说见到冰雪,就连通透一点的阳光也难见到。看雪景,就成了挥之不去的愿望。 近一段时间,有关到神农架滑雪的广告成篇累牍,再次勾起了我对冬雪的思念。我决定到神农架寻找冬天。1月18日,星期六。我简单地收拾了行装,又到汽配市场花200元买了一套防滑链,开着我们家那辆轻型轿车从宜昌出发,经兴山县高岚、古夫,直奔神农架。 从宜昌出发之前,由于为购防滑链耽误一些时间,到达神农架木鱼镇时,已是晚上6点多钟,我们放弃了原来在木鱼镇吃晚饭的计划,打算趁天黑之前进景区,然后在景区找一个饭店住下,方便第二天早上赶早拍日出。为此,在木鱼镇,我们一刻也没有停留,驱车直奔景区。天渐渐变黑,车开始在有一些冰冻的崎岖山路上缓行。一路上,我们发现,只有下山的车,没有上山的车。路边的餐馆、旅店多数大门紧闭。特别是景区的售票中心,换乘中心空无一人。于是,一种不祥之兆袭上心头。大约1小时后,我们来到神农顶景区大门口,守门的大爷告诉我,景区大量积雪,道路冰冻,早已封路,任何私人车辆不得进入。 迎着刺骨的寒风,踩着厚厚的积雪,望着横在景区门口红白相间的栏杆和“车辆禁止入内”的招牌,我们感到周身寒冷,心,沉到了谷底。 不得已,我拨通了宜昌康辉国旅负责人的电话,向老朋友姜总求援。他给了一位神旅负责人D女士的电话,看她能不能帮我们。我说明来意后,D女士明确拒绝我:“我要对你们的安全负责,晚上你们不能进景区,进景区也没有吃住的地方,赶快回木鱼镇吧!”语气坚定,不容商量。 时针已指向晚上8时许,我们离午餐的时间已过8个小时,寒冷、饥饿、失望同时向我们袭来。无奈,我们只好驱车返木鱼镇。路上,我们通过一位熟悉的导游联系住宿的宾馆。 林区的山路一片漆黑,不少地方结了“油光凌”。我们驾驶着轿车毫无“目标”而又小心地在返回木鱼镇的山路上行走。车路过一家“神农寨”的农家饭庄时,我突然发现屋内透射出一缕灯光,立刻停车,敲开店门。女老板告诉我们,他们已关门停业了。我说:“我们找住的地方,还没吃晚饭,能帮我们一下吗”?女老板迟疑了一会,最终还是接纳了我们,用烤火炉给我们做了一锅腊肉火锅。因为没有暖气,给我们每人加了一床被子,让我们在寒冷中感受到一丝暖意。当晚,我在微博中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信息:“寻找冬天,寻到神农架,上山封路,进不了景区,在一路边店投宿,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那个冷呀!当不了摄影师,只好选择当“团长。” 峰回路转 晚饭后,我们用“太阳能”洗了个热水澡,躺在路边店并不十分寒冷的床上,开始冷静考虑明天的行程。难道驾车几百公里跑到神农架寻找冬天,拍雪景就这样无功而返。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收到了D女士发来的短信。通知我明天早上与一位姓H的经理联系,并附上H经理的电话号码。这条短信让我看到一丝希望,但我还是有很多疑惑,既然景区封路了,我们带的车不让进,景区换程的电车已停开,难道让我们步行进入景区。而从景区大门至神农顶之间往返50多公里雪路,凭我的11号,即便是进去了,也走不出来呀?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们在路边店度过了一个寒冷的不眠之夜。 19日清晨,我们早早地起床,每人吃了一碗女老板煮的鸡蛋面条后,启动汽车,向景区大门驶去。景区大门前,仍然是厚厚的一层积雪,仍旧空无一人。我如期拨通了H经理的电话,他让值班门卫接电话,过了一会门卫走出值班室,问我们询问带了防滑链没有,我说“带了”。他说“安装防滑链,开你们的车进去,慢点开,注意安全”。 事情就这样峰回路转,安装好防滑链后,我抬起头仰望,刚刚阴沉沉的天,忽然变蓝,并出现了一缕阳光。 拥抱冬天 19日上午9时许,我们在景区门口安装好防滑链后,携带着摄影工具,驾车向神农顶方向驶去。刚进林区时,路上的积雪并不多,加上我们将车速控制在每小时20 公里以内,车行驶得非常平急。然而,随着盘山公路的海拔高度攀升,车子开始晃荡得有点厉害,我立刻小心翼翼将车速减到每小时10公里以内。此时,初升的阳光照进林区,森林中的积雪反射出异样的光彩。 然而,高山的天,说变就变。车至小龙潭时,天空突然阴沉下来,不一会,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词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迎着飞舞的雪花,我们沿着深深的车辙,缓慢地向神农顶方向“爬行”。在深深的雪路上,不知爬行了多久,我们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神农顶。此刻,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 此刻, 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石壁上,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人的脸上,落入人的脖子里,竟然感觉不到寒冷。拭去照相机上的雪花,我忘情地拍摄着一幅幅雪上美景。 板壁岩,这是神农顶的标志地。更是传说中野人出没的地方。我们下车时,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张白网,在十多米远地方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看四周,空无一人,空无一车。雪,盖满了屋顶,马路,挂上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溶成了白色的一体。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的诗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种苍凉之感袭上心头。 “爬”出神农架 拥抱了久违的冬天,美美享受一顿雪景盛宴。时间已到了中午1点,此刻,天空变得越来越阴沉,地面和道路上的雪越积越厚,我们不得不提前告别板壁岩,作返程的准备。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由于条件所限,我们乘坐的车辆底盘太低太轻。下山时,全靠刹车控制。但刹车使用时间过长,就可出现“刹车疲劳”,严重时可导致刹车失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我们一路紧盯车速表,让其控制在每小时10公里以内。同时,车子每行走一段,让其停下,好让刹车散散热。然而,林区有些坡路实在太多太长,有些地方根本停不下来。有一次方向盘失控,撞在山边的积雪上,还有一次,岩边刹车失控,车撞在路边的防护栏上,好在车速低,惯性小,两次都化险为夷。 雪还在下个不停,路上的积雪也越来越厚,我们返回的行程变得更加艰难。艰难时刻,景区一辆铲雪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铲雪车在前面不停的铲雪开道,护送我们顺利地走出了神农架林区。 文/图:新闻老马(刘俊平 三峡日报高级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