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厨子
在农村,凡遇红白喜事,都有在家办酒席宴请宾客的习惯,主人家往往会接厨子来主(伺)厨。
厨子,口语称为大师傅,其实,按照职业技能来分,他们应叫厨师。所谓“师”者,即能者为师也。乡土厨子,平时跟村子里的人一样,也是靠种田、做农活为生,只是兼做厨子。闲时闲月,这些乡土厨子活跃在乡间,他们配备有蒸煮、餐饮等用具,为村子里做好事的人家去伺厨,为宴席做出一桌桌美味佳肴来。
说起大师傅的由来,还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相传有一户人家盖房子,有木匠、瓦匠等,主人也接有厨师。因为大多匠人带有徒弟,随徒弟的叫法,都相互称为师傅,大家却叫厨师为“火头军”。(古代“火头军”即军队中做饭的火夫)厨师听后,就觉得不高兴,中午有意延迟开饭时间,师傅们都饿了,就催。厨师说:我也没徒弟帮厨,饭还没做好。“吃饭大于天”,师傅们都没办法,于是就公认厨师为“大师傅”,而匠人(手艺人)则叫师傅。
在我的家乡,不到三五里范围的庄户人家,总有几个能胜任办喜事、整(赈)大酒伺厨的大师傅。主人家聘请大师傅,昔时是以请帖放在神龛上为定妥,意为“坐”在大师傅家恭迎,称呼是某府某大师傅、正书内容是某月某日某好事……之台驾,并以烟酒成礼。
一般的厨子都自备有竹蒸笼、菜碗、碟子等炊具,大师傅在动厨那天傍晚,主人家从大师傅家挑回酒席所需用的炊具,并请来大师傅。大师傅用提包提着菜刀、大勺、围裙、套袖等下厨用的必备物件,来到主人家。主家按照大师傅开出的菜单,事先买齐了宴席的酒菜。这时,帮忙的也做好了晚餐,大家陪大师傅酒醉饭饱后,听从支宾先生的安排,贴对联的贴对联,借桌子板凳的借桌子板凳,接客的接客,帮厨的帮厨……各行其事。
帮忙的多为本房族人,也有隔壁乡邻。帮忙的在厨房里搁好案板,把备好的鸡鸭鱼肉放置在案板上,大师傅拿出菜刀等用具,抹上围裙,打扮出大师傅的行头来。围裙上的口袋又深又大,大师傅的双手总时不时的插在口袋里。这时,支宾先生用茶盘端来毛巾、肥皂、香烟和红包,请大师傅喝茶,说上几句客套话。礼性讲完后,大师傅便开始伺厨。
大师傅又把帮厨的女人们细分,有烹调基础的则做大师傅的下手,刀功好的切肉、剁鱼块。其中,有添柴的、有洗碗的、有蒸饭的……大师傅只是打理菜食中油盐酱醋之类,负责调味,掌握主料和配料所需的份量。过去把煎炒烹炸叫掌勺的,这才真正是厨子的主要职责。
前些年,农村请客蒸煮烧的是劈柴,火力不均,不如现在蜂窝煤、液化气快,做菜都是先一天晚上开始,备第二天待客。在农电没有普及的年代,主人家借来生产队一组柴油电机,顾一名机务师傅,发电照明到深夜。台前屋后,堂屋厨房里红红火火,很有喜庆感觉。
竹蒸笼,用楠竹篾片制成。用它去蒸食物,蒸汽不会倒流,食物熟得快,蒸出的食物具有一股竹香味。一般的蒸笼都有手柄,手柄的作用,一是方便移动,二是当作蒸笼的横梁,去连接蒸笼圈和蒸笼底的一根根竹齿。
菜碗和碟子每十个为一筒,过去的菜碗很是讲究,家乡请客酒席上菜碗有大小之分,如有些地方十碗菜也分出“四大六小”来,即四大碗、六小碗。盛菜所用的大碗是类似于汤碗,人们习惯称为“海碗”和“天碗”;小碗则以中型的金边芦花碗为主。请客酒席上碟子,人们又叫它“酌盒碟子”,以平底为常见。
家乡的宴席习俗,正因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般而言,酒席分为上下两餐。而菜肴的碗数则大不相同:有些地方吃酌盒碟子;有吃十碗的,象征十全十美,而十碗也有“四大六小”的,即四大碗、六小碗;也有十二碗的,象征十二月花开之寓意。
家乡宴席上的主打菜都少不得“沔阳三蒸”,即粉蒸肉、蒸鱼、蒸鸡、蒸排骨等,寓意“蒸蒸日上”。蒸菜系列先蒸熟,用碗从蒸笼里捡出,客来时开始拓笼,蒸热后端出将碗翻扣,大师傅在碗里撒上葱花,淋上芡汁,就可以上席了,色鲜味美。
家乡酒席宴上的菜肴大致有:全家福(汤类)、油炸花生米、炒粉、炒笋衣、大煎丸、小煎丸、珍珠糯米丸子、肉丝、肉片、鸡子、牛肉、蒸菜系列、滑鱼片、酥小鱼、油炸全鱼、煎鱼、红烧甲鱼、黄鳝、熬肉红枣甜汤,榨菜……
大师傅伺厨时也捞有外快,当地叫“瓜子钱”、“开笼钱”等。大师傅取彩“瓜子钱”,是在席上的菜到第六碗,就上一盅子瓜子,宾客吃瓜子就要掏瓜子钱,一般是上座的客人带头出,其他客人跟着出,不计多少,把钱丢到分完瓜子的盅子里,由端菜的人交给大师傅。人人丢瓜子是对大师傅的特殊礼待,说明做出的菜好吃可口。“开笼钱”是取彩新郎、新娘,送亲的舅姥爷等人的红包,不给红包,大师傅则不打开蒸笼,端菜的也端不出那几碗蒸菜来。这时,端菜的通过做工作(其实客人早有准备),红包才丢进端菜的茶盘,转交大师傅。还有新姑娘“参厨”也要给大师傅点心、香烟、红包……于是,大师傅围裙的口袋鼓囊了起来。
大师傅的权利也大,拍筒子赶酒的进棚,先是要拜见大师傅,笑脸递烟打招呼,不然就吃不上酒菜。
昔时,大师傅的工钱明码标价,也有按桌要钱了。大师傅伺厨完毕,喝酒下席后,主人端了洗脸水,大师傅洗完手脸后,支宾或礼房从主人家人情中拿出钱来付给大师傅,外加二包烟,称为好事逢双。
主人家所借大师傅蒸煮用具在第二天后归还,蒸笼洗静吹干,碗碟清理竖放。昔时很少有给租金的,只是些食糖,散酒、香烟之类的礼物。在上世纪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人们礼尚往来、人情世故的交往不讲排场,三五块钱也拿得出手去赶人情喝酒。
还蒸笼的情景犹如昨天,大荆篓装着蒸笼,蒸笼盖反扣着放有一斤食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食糖包装古朴,牛皮纸包成圆锥形的宝塔状,上尖下方。散酒灌进空酒瓶,报纸卷紧当瓶塞。
乡土厨子一辈子在灶台前度过,就那么几个花样,所以做起来也得心应手。村里老老少少一代代人吃着一方水土的美食,一方风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习惯,这其中也涵盖着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经过了厨师手的菜,汤都好喝。” 乡土厨子的优点就是做出来的菜味道好,也不浪费,为主人节省一些材料。做菜时,手脚快,走菜迅速,即使是流水席,也能应承。
现在,乡土厨师再不光是上门烧菜,有的厨师还带上炉具、餐具、餐桌、凳椅,备好菜料,甚至带上服务人员,为户主提供一条龙服务。有的小区还提供场地,让居民办理家宴。
乡宴的更迭,乡土厨师的与时俱进,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张才富)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