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石日报) 记者 吴高斌 左聪 通讯员 向能来 刘权 23日,春寒料峭。富水河畔的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一派车水马龙的火热场面,一辆接一辆的大货车忙碌地装运藜蒿。瞧瞧车牌,既有省内的,也有安徽、江西、河南等外地的。
来自黄石新民批发市场的孔老板,正将一袋袋新鲜的藜蒿装上大卡车。他说,宝塔藜蒿很受黄石、黄冈、鄂州等地市民的青睐。每天他都要从这里进2万斤的货,有两大卡车,最高峰日进货3万多斤。
“我们村的藜蒿,现在是有多少就能销多少!”眼前的这份热闹,让宝塔村支部书记艾义法流露出自豪与喜悦。去年,宝塔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第三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从村委会一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银白色藜蒿大棚。兴国镇党委委员邢宏将介绍说,早些年,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现在已成为全省第一藜蒿村。
“藜蒿产业刚起步时,我们党员在其中起了带头作用。”艾义法说,刚开始藜蒿种植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心怀顾虑的村民不敢贸然尝试,七里组的12名党员干部首先“吃螃蟹”,试种了200多亩藜蒿。
党员柯亨兴当时带头承包了40亩荒地种植藜蒿,成为规模最大的一个。党员干部的“探路”,给村民们增添了信心,让他们看到了希望。随后,从事藜蒿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面积也越来越大。
但由于天气、技术和基地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造成了藜蒿产量不高,再加上藜蒿保质期短,容易枯黄变质,而销售市场仅限在阳新城区,供过于求,蒿农相互杀价,最终落得大家亏本。
“一成不变的种植和营销模式,已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蒿农们集思广益,他们意识到“提篮小卖”成不了大气候,市场经济需要抱团发展。
2001年10月,阳新县宝塔湖春潮藜蒿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合作社统一制订生产规模,统一修建生产设施,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全程技术培训,统一销售产品,统一品牌包装。合作社宛如“航空母舰”,把全村蒿农载入了市场大海,任凭风吹雨打,昂然破浪向前。
截至目前,该社藜蒿种植从当初的312亩,发展到如今的1.2万亩,入社社员由当初的39户,增加到现在的850户,带动周边藜篙种植户1000多户。
去年8月,正是蒿苗长根的大好时节,恰逢阳新60年一遇的大旱,刚插下去的藜蒿死亡一大半,蒿农欲哭无泪。
面对这一情况,兴国镇发动全镇干部投入到抗旱保苗中,蒿农们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从富河提水灌溉。供电部门为宝塔村架设灌溉专线,县水利、农业等部门送来了抗旱保苗的技术和设备。
去冬气温较高,藜蒿长势非常好。为保证藜蒿在春节前后上市,市、县农业局组织专家指导蒿农给大棚降温,在控制藜蒿的长势同时确保它的品质。
“马年合作社要做到一马当先!”艾义法说,今年合作社计划对剩下的几千亩基地进行土壤改良,加施农家肥,确保藜蒿品质的基础上新增1000亩。同时,扩大销售半径。“两斤毛蒿才能摘到一斤精蒿,每年基地几千万斤的蒿叶都浪费了。下一步,我们还将在藜蒿深加工上做文章,计划引进一家大型企业做藜蒿的深加工,将宝塔的藜蒿产业做大做强。”艾义法成竹在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