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前往“盛产”制衣工的天门仙桃等地调查发现,不少老板从珠三角撤资回乡
广州大量湖北籍制衣工回流
湖北仙桃市毛嘴镇工业区,一家较大的服装厂已经开版,为开工做准备。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
广州中大布市附近聚集了有超过6万的湖北老乡,这些外地老板和务工者们在制衣、布匹等上下游产业人口中占了不小的比重。农历新年前,鹭江一带的制衣厂出现提前撤场的现象,缺工情况较往年更是趋紧。在务工者回流城市的高峰阶段,南都记者前往大量“出产”制衣技工的湖北天门、仙桃等地实地了解到,当地已经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撤回内地的制衣厂,大量制衣工人已就近就业。今年,北上广不但互相“抢工”,还得面对小城镇的激烈竞争。
“每年都这样,(农历)十四、十六到十八,是最多人走的几天!”在北京开服装厂的吴先生在毛嘴客运站外这样对记者说。毛嘴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大镇,它和周边地区都是“盛产”制衣工的地方,每天都有发往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公路客运车,这几天走的人明显比上周要多。由于预订票的人不少,售票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明天走不了就得后天,这个还很难说,留个电话吧,我们会找人通知你的。”
在郑场镇的大有村六社、七社,团年饭后去祖先坟头上拜祭的人群整个下午就没停过。最后的拜祭后,意味着这里过半的劳动力会在正月二十前出门。虽说回流高峰出现,但还有部分根本没决定何时动身的人和根本不打算再出外打工的人。他们不抢眼,但他们却可能是城市用工荒的决定性因素。
老板:广州租金不断翻倍 卖厂回家办新厂
南都记者走访了毛嘴镇、郑场镇、岳口等乡镇,原来基本只有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村子,开始出现了一些过年后不走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据村民透露,某些村的组里面就有10%-15%的人留下来,其中以女性为多;而留下来的人其就业半径不会超出相邻的镇。
南都记者看到,在毛嘴大道、桃源大道上,已新建成了服装工业区和一些民房改成的小制衣厂。程先生是毛嘴当地人,在广州海珠区的龙潭村已开了十几年的服装厂。“一方面是租金不断翻倍,一方面是总请不到人;只好转成做铺面,做买卖不做制作了。”据程先生介绍,十年前的海珠龙潭村,600平方米的集体物业厂房,一年租金才3.5万元,但现在同样的面积要超过11万元的租金,“足足翻了两倍多。”
据程先生介绍,有部分在北京、珠三角和长三角回流的老板开始了在自己家乡附近开厂,请本地技工做服装加工。曾伦就是其中一位。“腊月初八那天卖掉了自己在鹭江里面200平方米的制衣厂,30个电脑平车一起卖掉,30万,几乎是亏本转让了出去。”曾伦说,去年200多万元的营业额减去所有成本,最后只有约10万元的收入,经营惨淡。
桃源大道的何薏服装加工厂的何老板,也在忙着搬新衣车进入小厂房,原定24个车位的小厂计划在正月十六开工,算了算,何老板还是决定再买两台新的标准牌电动衣车多开两个车位投入新一年的生产。据他介绍,他的企业原在武汉,但由于拆迁、租金、工资成本等使他不得不想退路。结果他回到镇上开厂,“算上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了,招工方面比在大城市好招多了。小厂相对容易经营,有些回流的大厂倒未必招得满。”何老板介绍,目前就当地工人而言4000元的底薪,旺季能赚到6000元的大有人在。据了解,像这样厂子规模一般的在同一个镇就有过百家,更大规模的也好几十家。
今天,曾伦和去年一样,还是往广州赶,但他的目的地已从广州鹭江变成了广州沙河批发市场,他打算经营批发,从而告别制衣厂的老本行。他认为,制衣厂越大越招不到工人,如果是亲戚朋友做成小作坊反倒容易控制成本,“对于大城市的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不大可能。”
工人:就地就业照顾家庭
制衣工倪娜的父亲倪达胜,是广州市海珠区凤阳幸福平安联谊会的副会长。对于广州五凤、鹭江、康乐等片区招工难的情况他了然于胸。在家乡最后一餐年饭的餐桌上,他询问女儿的意见:“刚才我看了工业区那边的厂房,很不错的宿舍、伙食条件和工作环境,比广州强多了,烫工、车工底薪三千五,包两餐有宿舍。”倪娜听完价钱,认为还是应该在广州再干干看。
正月十四在娘家吃完晚饭的倪娜夫妇,昨日十五就赶往仙桃西站。两口子的目的地是广州海珠区凤阳街,和大部分毛嘴镇的工人一样,她不得不把孩子留给老人家。虽然说起孩子的亲疏关系,言语上不太在意,但她凝视着宝宝的双眼还是流露出了遗憾。
两口子在去年下半年转到现在工作的制衣厂上班,最多的一个月,加起来有接近18000元的收入。但除了薪水,广州的城中村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别说是融入广州,就是融入自己的厂他们也未必有心。“反正就是干活,都是环境不好的,哪里工钱高就去哪里。厂可以换,不愁,目前的厂比较大,工钱高,暂时还呆在那。”
但同样的价格,年薪4万元,28岁的张飞勇就选择留在当地打工,他是何薏厂旁边俊傅厂的大杂工,车位、烫工、开版样样都会,是个能手,但由于家里老人家身体不好,孩子又只有3岁大,他选择就近就业,离家几里地的小厂正对胃口。“在大城市,可能1年能赚7万到8万,但花销起码得2万到3万;而在家里,4万块钱,我就花1万左右;加上可以照顾家庭,我还是选择留下。”
在桃源大道的服装工业区,南都记者看到,没到正月十六的开工日子,这里已经灯火通明。这里的宿舍以两人间为主,一层是夫妻房、一层是单身工的房间,“老板都是用抽签方式分配的,体现公平,空调、热水都有,很干净舒服。”一个开版工这样对记者说。在广州龙潭村开厂多年的老乡程先生说,“这样的硬件设施,广州的城中村哪有得比啊!最重要是工人就近就业,像在大城市上班的城市人一样,经常可以回家照顾老小。”
采写:南都记者 任磊斌
日期:[2014年2月15日] 版次:[AA04] 版名:[城事] 稿源:[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4-02/15/content_202035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