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6-21 15: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白 于 2014-6-21 15:57 编辑
寒溪寺、陶侃读书堂、丁鹤年墓何在?
苏白
我少年时,居住在小西门,多次寻访陶侃读书堂未果。而历来鄙人认为寒溪寺即西山寺。感觉陶侃读书堂应在西山灵泉寺一带,要么就在秀园附近。
从前典籍文字对寒溪寺描述不多,彼时网络尚不发达,信息共享不方便。近日查阅网络,发现寒溪寺不是西山寺,而是另一座寺院。是东晋慧远在西山先建的一座小庙,后来这个庙太小,失火了,就搬到西山寺了。
寒溪寺还是比较有名的,清光绪《武昌县志》载:“寒溪寺在县寒溪上,一名资圣寺。清乾隆《武昌县志》记载:“ 游武昌樊山(西山),步出西门,涉寒溪迤逦步上,凡两寺在山中,景致幽邃,下寺有观音泉。则宋时已有两寺矣。’这里说宋代有两个寺。寒溪寺之所以NB、有名是因为陶侃、慧远。
陶侃在广州作刺史时,一渔人见海中有神光,撒网至放光处,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样。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养。后来,寒溪寺遭火灾,殿寺全被焚毁,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后,派人迎请金文殊像,谁知金像抬上舟船便沉到水底,多次打捞,了无踪迹。当时有民谣云: “(金像)可以诚至,难以力招。”东林寺建成后,慧远到江上虔诚祷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运殿,另造重阁以供奉,并制文殊瑞像赞。(来源:百度百科)
陶侃是东晋重臣,也是陶渊明的祖父,是东晋的中流砥柱,当时的名士。在武昌(鄂州)混的时候,留下了官柳,成语“竹头木屑”,还有一个读书堂。书堂夜雨,是鄂州八景之一。但我一直都找不到。
苏轼贬居黄州到过西山,也去过西山寺,这里的西山寺应该是古灵泉寺。那个时候,寒溪寺在不在呢?苏轼去过寒溪寺么?
从老苏流传的诗文看,他到过寒溪,寒溪嗽玉是鄂城八景,他不会不看吧。
我们看老苏在寒溪玩写的一首诗词,【玉楼春(游寒溪改乐天诗)】 乌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心情不是蛮好,清明节跑到西山寒溪来玩,“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说明他在西山脚下,古墓累累,这个古墓是谁的呢?西山寒溪附近只有一个牛人的古墓,元代大诗人,丁鹤年。苏轼是宋人,不可能去看元人的古墓。这些古墓应该是宋代以前的,那就是六朝魏晋时期的,估计应该是孙吴一些贵族、军士、大臣的墓地吧。
至于寒溪寺到底在哪里?从清朝诗人的作品来看,在寒溪附近,寺的左边就是陶侃读书堂。寒溪寺大概在原西山水泥厂一带,西山水泥厂附近有很多古墓。
《武昌县志》说:“元丁鹤年墓在县西寒溪寺后。不知道现在还找不找得到。
寒溪现在还不知道有不有水,寒溪塘是没有的了,被填平了,以前我小时候,寒溪塘还蛮大。以前寒溪塘是连着长江的,是个码头,可以想象当年西山下有寒溪寺、寒溪塘、风光还是很好的。可惜,这一景致再也没有了。寒溪寺什么时候毁掉的,有些资料说是民国。那么也就是说陶侃读书堂民国时就没有了,难怪我找不到。至于丁鹤年墓,可能也只能找到一块碑,一个土包,一个么文物保护单位的牌牌。
老八一钢厂、老西山水泥厂把鄂城八景毁了一个,把元代丁孝子的墓地也占了,最后自己也玩熄火了,玩垮了。鄂钢算是把寒溪塘彻底填平了,但书堂夜雨,古代寒溪塘一带的美景、风光,我们只能去意淫和想象了。
2010年5月4日草
你说地就是这篇吧。。。。。。。。
元.丁鹤年《武昌南湖度夏诗》:“湖山新雨洗炎埃,万朵青莲镜里开;日暮菱歌动南浦,女郎双桨荡舟来。”
红字为苏总修改。。。这个上次在汉网发布,有武汉的网友提出来过,我这文章不投稿,就随手写着好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