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程正林)“初夏的雷雨打碎了仍有几分哀愁的大冶湖面,湖畔一处新添的坟茔上新生命正在吐嫩绽放,滋养她们的是人们常来陪小妈说话时止不住的泪滴……”23日,人民网湖北频道“2014群众路线基层行”刊出欧平琴长篇通讯,讴歌欧平琴感人一生,让读者又一次经受洗礼。
该篇通讯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欧平琴和学生肖龙平、陈铜山等同学们之间的师生深情,从家人的角度讲述了对欧平琴的不舍,以及从学校的角度,讲述了学校教师对欧平琴大爱精神的传递延续……
欧平琴生前“操心一辈子”的陈铜山,看到悼念活动中来了不少市里的领导,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加入市残联,最好竞聘一个有影响力的职位。”原来,陈铜山想用实际行动成为像小妈一样的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特教毕业生就业。他希望能搭建一个平台,有一个类似慈善企业联盟的组织定时定点地到特教学校挑选人才。
如果有了残联的公开身份,事情一定会有转机,能让更多的学弟学妹在社会上更有尊严地生活,小妈在天堂也会竖起大拇指。“‘小妈’一直嘱咐我,残疾孩子一定要互相照应。”小伙子用颤抖的双手一遍遍地比划着这句手语。
转眼之间,欧平琴离开特教学校2个月有余,但是她的精神还在,即使搬迁到新的校区,她依然活在学校里、活在师生们的心里。
今年秋天,大冶特校就将搬进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新校区。在新校区门前,会有欧平琴路;在她的纪念馆里,会讲述她的故事;欧平琴基金将帮助更多的残障儿童上学读书,帮助更多残疾人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最重要的是,陈珊、孙全云、陈琼开、杨渊……他们会出现在晚七点的电视前;他们会出现在冬夜的凌晨三点;他们会出现在孩子们需要的每一个地方;他们会牵挂每一个孩子漫长的人生路;他们会听到孩子们亲切地叫一声,小爸,小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