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戏神崇拜及成因探析
李言水 张晓初
在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袭着一种“祖师爷”的崇拜习俗。但这种习俗与其它剧种的戏神崇拜有很多不同。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探其成因,与同好分享。 一、戏神崇拜与其它行业祖师爷崇拜的异同 我国传统行业都有各自的崇拜对象,如铁匠崇拜李老君,木匠崇拜鲁班,篾匠崇拜张良,酒工崇拜杜康,医生崇拜孙思邈,这些行业的祖师爷崇拜,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行业的祖师爷,绝大多数是远古或古代名人且多有历史记载,是人而不是神,本身神话色彩并不浓厚,只是民间故事往往神化罢了;二是这些行业的祖师爷相对单一,比较一致。 戏神崇拜则不相同。作为传统行业之一的戏班同样供奉戏神,然而不同剧种所崇拜的对象却不尽相同,戏神繁多。可以说,有多少剧种,就有多少戏神。如陕西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地方戏尊唐代宗李存勖为戏神;昆曲、京剧、徽剧、汉剧尊唐玄宗李隆基为戏神。而流行于粤东、闽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潮剧所供奉的戏神则是“田都元帅”。宋、元、明时期,一些地方剧种还有供奉“二郎神”、“张果老”、“铁拐李”、“太白金星”、“彩娃子”、“傩神太子”为戏神的,不一而足。木偶戏以陈平为师,民间说唱则敬奉“三皇”、“庄王”、“唐明皇”、“东方朔”、“孔夫子”、“魏征”、“丘处机”等,旧戏班还敬奉“五仙爷(刺猬、狐狸、蛇、黄鼠狼、老鼠)”、“八仙爷”等神灵,“八仙爷”即座大爷(老雕)、白二爷(刺猬)、三太爷(狐狸)、柳四爷(蛇)、黄五爷(黄鼠狼)、团六爷(龟)、飞七爷(野鸡)、灰八爷(老鼠)。另外戏曲各行当还有自己的守护神,如武行单敬白猿,乐队供李龟年,管戏箱的供青衣童子,梳头的供南海观音菩萨。 清代以后,尊奉“老郎神(唐明皇)”为戏神成为主流观念。主要是因为昆曲盛行,并在清乾隆时期入主宫廷,被尊为“雅乐正声”,同时,昆曲也承袭了唐代宫廷“大曲”的余韵。 南戏剧种、戏班,一般供奉的戏神、戏祖,最普遍的是田公元帅,或称清源祖师。 戏神繁杂,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大概有三点:一是地方剧种众多,各有源流,故而祖师不尽相同;二是戏剧多为集体合作,非一人之力可为;三是戏业历史地位低贱,不是光彩事业,其他行业先师名垂千古,而戏祖则淹没无闻。但是,戏剧行业不甘就此成为无根无祖的行业,“师出无名”,于是寻找与戏相关的历史名人,与民间传说剪接合成,形成了众神罗列,各说不一的奇异现象。 二、黄梅戏的戏神崇拜
在没有专门的戏剧学校之前,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全靠师徒授受。拜师学艺必须举行仪式,称之为“铺堂”(拜“祖师爷”)。铺堂时,临时贴上用红纸书写的牌位(如图):
书写时火字倒着写。然后点香燃烛,叩首参拜。除拜师外,每逢大事,诸如聚班结社、开戏封箱、惩罚违犯班规的演职员,都必须举行这样的仪式。牌位虽然是简易地书写,参拜却一定要至虔至诚。
这种习俗伴随着黄梅戏发展的历程而延续,直到今天,仍在业界中流传。与黄梅戏有渊源关系的江西采茶戏、闽北三角戏、湖南花鼓戏,浙江睦剧等剧种都有着共同的信仰,称之为“一个师傅下山,共一个老郎菩萨”。当然崇拜仪式略有小异,譬如,睦剧的祖师牌位两边书写的是“金花娘子”、“鼓板郎君”。说到底,黄梅戏戏神崇拜是众神崇拜。
三、黄梅戏戏神牌位解读 (一)传统的看法。 对黄梅戏戏神牌位的认知,一直是浅显、模糊甚至凌乱的,多为人云亦云,鲜有严谨详实、令人信服的考辩。 黄梅戏研究大家桂遇秋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进行过研究,也是一笔带过。桂先生认为: “——田、郭、窦是采茶戏小生、小旦、小丑的祖师爷。是他们第一次将采茶戏搬上地台演出。 ——黄梅采茶戏后台班规‘丑角不发笔、旦角不上妆’是因丑角的祖师爷后唐庄宗李存勖所致。 ——崇祀李存勖,因他当过皇帝,又扮演过丑角,把他抬出来是艺人们君主致上的封建思想的反映……,至于说田、郭、窦是黄梅戏‘三小’的创始人,这是艺人们代代沿袭的传说。凡是黄梅戏流行地区,艺人拜师铺堂,都是供奉田、郭、窦为老郎。”① 这种说法,对黄梅戏的崇拜习俗作出的诠释是:“老郎”是三个人,一位姓田,一位姓郭,一位姓窦。他们对黄梅戏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受到过皇帝的封号,是黄梅戏当然的“祖师爷”。这种说法虽然貌似符合情理,在业界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深究起来,很难自圆其说。 (二)解读牌位。 黄梅戏艺人拜师学艺,庄严肃穆,跪拜如仪,供奉的牌位到底是哪路神圣呢?局中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旁观者就难免觉得有“拉虎皮,做大旗”之嫌,滑稽可笑。 (1)唐王是谁? 牌位上赫然写着“唐王敕封”的字样,“敕”,特指皇帝的诏书,“敕封”,皇帝下诏封赐,很好理解。但“唐王”是谁?却让人思量。我们不妨就两个与戏曲发展有关联的皇帝稍作分析。 所谓的“唐王”是李存勖吗?史料记载:李存勖是五代时期后唐的皇帝,谥号庄宗,“帝性爱风流,好与优人戏”,在位时,经常与优伶、技士游戏,常常粉墨登场,对优伶宠爱放纵,优伶敢批庄宗的脸颊。优伶出入宫禁,侮弄公卿大夫、庄宗也不禁止,如此“嬉戏无度”。有一天,庄宗出游,被臣下郭从谦弑杀,优伶戏子为其收尸,将乐器覆盖在庄宗尸体上焚烧。在位仅仅三年(公元923年—926年)。后唐庄宗不是唐朝的皇帝,也从没有称过唐王,登基之前他是后梁的晋王,连年征战,“威明正大”,登基前后,判若两人。李存勖登基前和登基后对任何人的封赐都算不得“唐王敕封”。 根据陆洪非先生探源,黄梅戏的“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应是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萌芽,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到道光时有很大的发展”。②如果说是田、郭、窦三人第一次把“三小戏”搬上地台演出,那么,推算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清代道光朝(公元1821年—1850年),此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已死去九百多年了。一个政权不稳的皇帝,如何能预测到他身后九百多年会出现田、郭、窦三位艺人为一种地方小戏作出贡献,而提前敕封他们呢?田、郭、窦三人亦不可能在清道光时期受到“皇封”,须知黄梅戏从清末到民国,一直被视作“花鼓淫戏”,屡屡遭禁,何谈受封呢? 上对下的“赏”,是财产器物的给予,属物质层面的奖励;“封”,是荣誉称号的给予,属精神层面的褒扬。“——敕封田、郭、窦老郎——”,“老郎”是爵号还是官职?就字面理解,不象是一个爵号,也没有这种官职。当然,既然是皇帝的敕封,什么样的称号你都得接受,但总不会三个人共一个称号吧? 唐王显然不是李存勖。但李存勖热爱戏曲,则是不争的事实。甚或对戏曲发展做过贡献,对“梆子”剧有过深刻影响,也未可知。黄梅戏班供奉的牌位“唐王”是不是李存勖呢?我们认为:既是,也不是。既有李存勖的影子,又不是具体的李存勖。正如桂遇秋所言,是不是因为李存勖当过皇帝,又演过丑角,把他抬出来,既装璜门面,又反应艺人皇权至上的思想呢?不得而知。 唐王是不是李隆基呢?后文还要探讨,不再赘言。 (2)老郎是谁? 老郎,何许人也?有说是雷海清;有说是李隆基。 清代刘澄斋题《老郎庙》:“梨园十部调笙簧,路人走看赛老郎。” 老郎之神是何许?乃云李氏六叶天子唐明皇。《中国戏曲曲艺辞典》有“老郎神”词条,称: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提倡戏剧音乐,在梨园训练歌舞艺人,后世戏曲界沿用梨园名称,并尊唐玄宗为“老郎神”。③“老郎”是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鈔》、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都有相同的记载。唐玄宗李隆基选乐工三百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习歌舞,梨园逐渐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亲自为“梨园子弟”创作歌舞作品,还经常命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文人创作诗歌以供伶人演习,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 为什么称唐玄宗为“老郎”呢?下面一段文字作出了清晰的交代:“——逢梨园演戏,明皇亦扮演登场,掩其本来面目,惟串演上下,不便称君臣,而又关于体统,故尊为老郎之称”。④ 原来唐玄宗多才多艺,不但热心参与艺术创作,而且常常亲自登场演出。据史家考证,梨园最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在胡人传入的“胡部新声”的基础上润色而成,它标志着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最高成就。每逢演出这部歌舞,他不是身披羽衣起舞,就是打击羯鼓助乐。粉墨登场,进入角色后,梨园子弟无法按照君臣礼节称“皇上”,呼“万岁”,有人创造性地尊称为“老郎”,于是,“老郎”就成为唐玄宗的专用“艺名”了。 “老郎”既是尊称,自然不是敕封,更没有皇帝敕封自己一说。因而,我们认为牌位上唐王也不是李隆基。 也有一种说法,“老郎”系李存勖,那是混淆了两个人物——唐玄宗李隆基和后唐庄宗李存勖。因为他们两个都是皇帝。 民间还盛传“田老郎”的说法,是为何故?我们后文再作分析。 (3)田、郭、窦是谁? 既然“老郎”就是唐玄宗,那么在唐玄宗之前或之后绝不会再有“唐王敕封”他人为“老郎”了。受到皇封的田、郭、窦究竟何许人也?我们从浩繁的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中搜寻到一个人物——“田都元帅”。田都元帅即唐代著名乐师雷海清。他是唐玄宗梨园子弟中的重要人物,人称“琵琶圣手”。犹擅琵琶弹奏《霓裳羽衣曲》。据《明皇杂录》载:“安禄山叛兵攻入长安,掠文武朝臣及宫嫔、乐师,送至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僭号“大燕”),在凝碧池作宴,并露刃威迫众乐师奏乐。雷将琵琶掷地痛哭以抗拒,被安禄山支解示众。”⑤雷海清怒掷琵琶,不畏强暴,痛斥叛贼,遭五马分尸而亡,时间是公元756年8月。清代戏剧家洪昇在《长生殿》中专门写了《骂贼》一折,刻划雷海清的忠烈之举:“[仙吕村里迓鼓]虽则俺乐工卑滥,硁硁愚暗,也不曾读书献策,登科及第,向鹓班高站。只这血性中胸脯内,倒有忠肝义胆。今日个睹了丧亡,遭了危难,值了变惨,不由人痛切齿,声吞恨衔。” 更有诗曰: 胡儿鼙鼓乱中原,献媚多众将相门; 独有伶官名足传,欲歼贼帅死何言。 渐离击筑功堪并,子幼弹筝殁共恩; 省字为田雷变姓,灵魂或说报忠魂。⑥ 雷海清是怎样“省字为田”由雷姓变为田姓的,我们随后再探讨。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返回长安,为了表达对死难梨园子弟的哀悼,追封雷海清为“天下梨园总都管”。后来,唐玄宗的儿子肃宗李享又追封雷海清为“太常寺卿”。到了宋朝,宋高宗又追封雷海清为“田都大元帅”(民间亦称“田公元帅”)。 雷海清的忠烈之举体现了民族的气节,堪为梨园界的骄傲,受到后世同行的尊崇。 “田”是雷海清,“郭”、“窦”又是谁呢?《福建宗教·总第11期》载汪浩《从莆田戏神壁画看福建民间宫庙壁画的特点》,文中指出:“连城地区所信奉的田公有三个结义兄弟,曰田、郭、窦。原先受官府逼迫,无以为生,只好以盗为业,刧富济贫,后来田氏创傀儡戏”。这是关于田都元帅身份的又一版本,田、郭、窦是三结义的兄弟,是傀儡戏(木偶戏)的创始人。后人们供奉“田都元帅”时,连同他共患难的结义兄弟“郭义士”、“窦义士”一同奉祀,是入情入理的。 刘晓迎在《永安市黄景山万福堂大腔傀儡戏与还愿仪式概述》一文中说:“在大腔傀儡戏中,供奉的戏神除田公元帅外,还有窦郭二位老郎,陈平师父……”⑦傀儡师的请神词云:“拜且(请)浙江嵩(省)杭州府、金印山铁板桥头上,拜且九天风火院玉封田清源、窦清期、郭清选三位老郎师父……”,郭、窦有名有姓,从名字看都带一个“清”字,或属同一戏班、同一辈份的师父,与京剧富连成科班的道理是一样的,也是合乎情理的猜测。 由此可见,田、郭、窦都不是黄梅戏(黄梅采茶戏)“三小”的创始人,而是其他剧种的祖师。 (4)“铁板桥”、“风火院”释义。 铁板桥据言是田清源的籍贯。郭、窦和田是结义兄弟也好,师出同门也好,自然也是郭、窦的籍贯。“风火院”,又说田元帅是雷神,“风火院”是雷神宅府。为什么“火”字倒写?相传祖师爷老郎姓田,农历三月初三出生,六月初六出家修道,九月初九斜风倒火交战时得道。⑧所以“火”字倒着写,由此类推,风字应斜着写。或说,“火”字倒着写是忌讳火灾,也不无道理。 (5)对鼓板郎君、清音童子的理解。 鼓板郎君、清音童子,无疑是陪祀神,说明鼓板和一副好嗓子在黄梅戏中的地位和作用极端重要。有的剧种的陪祀神为金鸡、玉犬,未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嫌,黄梅戏在吸纳各剧种戏神崇拜的过程中,进行了合理的扬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