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古陆路交通略考 严水先 黄梅地处吴头楚尾,北依大别山,南临扬子江,自古为长江中下游陆路交通之要道,亦南北驿道之咽喉。至今黄梅很多地名仍与古代驿路设施有关,如停前驿、大河铺之类即是。因此黄梅陆路交通,自古即很发达。 一、 黄梅驿路的沿革 据史载宋苏轼在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谪贬黄州,路线是由河南开封,沿古驿道往商丘、新县、湖北麻城、柳子港、团风抵达黄州的。可见由北至南经黄梅而达江浙的这条驿道的历史之悠久。这条驿道在古代主要是为传递文书,调动军事而设的。至清光绪二十一年驿道始兼带民邮和旅运,由官用而变为官民合用,曰“驿运”,今“公路”之说,盖源于此,清宣统三年废驿,关于驿道的一切设施便撤除了。 二、 驿站、急递铺及其组织管理 古代驿道设有驿站和急递铺。驿站的设置是为传递公文、人员及官吏往来提供换马歇息住宿之所,多以九十华里设一站。急递铺是“站”的属单位,多以十华里设一铺,只提供歇息住宿。“站”、“铺”均配有人员专理驿事、驿站、急递铺建立有一套完整的驿传组织和纪律,并以之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之一,负责监察的御史如发现驿站管理不善。邮亭荒废,道路失修,便上奏朝廷予以弹劾。 据《会典事例.嘉庆志》载:黄梅县驿站、急递铺设置及其组织: (一) 府治东驿道(又名“省际”驿道)。驿站设在停前(旧),下辖七个急递铺。 停前驿站:马五十匹,马夫二十五名,兽医一名。 大河铺:铺司二,铺兵四; 金钟铺:铺司一,铺兵五; 县前铺:铺司一,铺兵五; 柘林铺:铺司一,铺兵四; 土桥铺:铺司一,铺兵四; 三渠铺:铺司一,铺兵六; 毕家铺:铺司一,铺兵四; (二) 县治驿道。驿站设在县治、孔垄两处,下辖八个急递铺。 据《黄梅县简志》载:孔垄在康熙十三年前无驿,是年舒邬二宪核查各省驿,以梅城马送清江,日行百里力难,于清江口设驿,二年奉文建立。又清江口宋以前设有驿,名“临江驿”,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途中寒食题临江驿》即指此处。后只设过江渡船(民称官渡),由清江司管理。 县驿道县治站:马五十匹,马夫二十五名,兽医一名。 县驿道孔垄站:马五十匹,马夫二十五名,兽医一名。 骨塘铺:铺兵三 濯港铺:铺司一,铺兵四; 白湖铺:铺兵四; 孔垄铺:铺司一,铺兵四; 深沟铺:铺兵三; 塘六铺:铺兵三; 老夹铺:铺兵三; 清江铺:铺司一,铺兵四。 三、 黄梅县清末以前陆路交通 (一) 驿道 据弘治版《黄州府志》载:黄梅县驿道有两条,一条为黄州府管理,即府治东驿道。一条为黄梅县管理,即县治驿道。 1、 府治东驿道,由广济县的双城驿前之双桥入境,经大河铺、金钟铺、县前铺、柘林铺、土桥铺、三渠铺、毕家铺,至安徽省宿松县的岩子铺。沿途有双城、大河、西河、土桥、龙须、停前、清江河等桥梁建筑。境内全长八十多华里。路宽8——10市尺。 2、 县治驿道,由县治出西门,经谷塘铺、濯港铺、白湖铺、孔垄铺、深沟铺、塘六铺、老夹铺、清江铺,至江西省德化县。沿途有明月、郭林、濯港、白湖渡等桥梁建筑。驿道全长九十多华里,宽一丈有余。过九江府(九江市)设有渡船人夫。 (二) 人行道(主要人行道) 1、 黄梅至东感大道:由县治小南门起,经马尾山、马鞍山、铁岭口、独山镇、黄花、黎岭至东感头,全长五十多华里。又马尾山分道走长岭、猫茨岭至下新镇,全长二十多华里,路宽五至六市尺,沿途有小南门河、独山等桥梁建筑。 2、 孔垄至李英大道:由孔垄、王坝、蔡山、胡世柏至李英,连接广济县垅坪镇等地,全长三十二华里。多走圩堤上,路宽丈余。 3、 小池至段窑大道,由小池经费塆沿长江内脚至段窑,通安徽省宿松县洲头等地,全长三十多华里。 4、 黄梅至挪步园大道,由县治北门,经苦竹口、程晃岭、大古岭、系马寨,至诺不远,通黄梅、蕲春中界岭,全长五十八华里。 5、 黄梅至李牌楼大道,由县治北门,经沙岭、渡河桥、土桥铺、三渠铺、停前、黄牯岭、李家庙、王安仁、柳林、次第登山,依羊肠石级路至李牌楼界岭,通往安徽省宿松县等地。为县东北山区主要通道,全长九十多华里。 6、 大庙至濯港大道,上由黄梅、春西界岭起,经大庙、大河铺、王枫树、王河、胡禄桥,至濯港街,全长五十多华里。又由王枫树分道,走花园山,至雷家咀,连接太白湖水运通广济,全长十华里。 7、 大河铺至杨家山大道,由大河铺,经一天门、四祖寺、门坎山、杨家山,通往广济县十八保等地山区,全长二十多华里。 8、 黄梅至界墩大道。由县治东门起,经西河桥、烟铺、东仓至湖北、安徽交界的界墩,全长三十多华里。 四、 驿道及主要人行道桥梁 据查证:黄梅县古代桥梁建筑,可分两大类型结构和构造。山区河溪及寺观附近的桥梁,多为拱桥,有的桥西附以长廊木桁结构建筑。如四祖寺的灵润桥,五祖寺的飞虹桥。平原驿道、人行道多为石台圩石梁桥。其次一般人行道上,还有漫水石梁桥、石磴桥、石磴木梁桥、木架木梁桥等等。 据光绪版《黄州府志津梁部分载:黄梅县古桥有四十六座之多,并详细记载了建桥经费来源及经修人轶事。今择几座较著名的桥记述如下: 西河桥:县东四里,通宿松大路,邑人桂明兰建。 勒马桥:县东四十里,停前镇鼓角山口,义军王仙芝打败唐招讨使曾元裕,在此勒马故名。康熙时重修。 胡禄桥:意生寺西,上通大河铺,下通濯港,乾隆间募修。 白湖渡桥:明知县朱壁倡建,崇祯末被毁,知县张云松重建,邑人桂灿庚等复捐修。 明月桥:县西关外,旧城隍庙东。 濯港桥:县西二十里,邑人喻颖建,其子喻道重修。 大河铺桥:在大河铺中间,邑人於益吾建,於焕才重修。 五、 驿道、人行道与公路的关系 纵横交错的黄梅县古代陆路交通,无论平原山区都是取捷径的,以缩短两地距离。如今之柳界公路境内路段,就是沿人行道、驿道基础上选择的。黄小公路建国前皆沿人行道、驿道基础上选择的。建国后一九五二年修复时,因孔垄至清江东港堤一段,历遭水害,工程艰巨,才改走孔垄西边至小池口的人行道。黄梅至古角水库的公路,则皆沿驿道走向。 据查《黄梅县简志》载:唐末王仙芝义军与招讨使曾元裕在古角一带激战,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及罗大纲等在黄梅几进几出,都是沿驿道进行军事行动的。 一九四七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直逼国民党老巢南京的军事行动,在黄梅是沿着柳界公路向安徽省方向推进的。一九四九年五月,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渡江作战,大力抢修柳界公路,这一号称百万雄狮的军事行动,如不是沿公路运动,行军速度是不会有如此之快的。 据有关史料记载,黄梅县公路,除少数专用和乡村公路外,绝大部分是眼下驿道基础修筑的。 (《黄梅文史资料第二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