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报道:
城乡一体化的鄂州模式 ——城镇化建设的荆楚实践之一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徐新华 编者按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3。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当前,我省城镇化建设热浪奔涌,势头喜人,涌现出一批健康发展的典型。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本报从各地选取6个不同侧面的样本,派出记者蹲点调研,今天起陆续推出《城镇化建设的荆楚实践》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宽阔洁净的水泥路面,整齐划一的绿化树木,现代时尚的休闲广场。7日,穿行于鄂州市燕矶镇池湖社区200多幢洋气别致的别墅间,现代气息浓郁的新农村画卷令人陶醉。这里的居民——池湖村的村民自豪地说:“我们池湖,比城市小区还美!” 都市农村,岗位就在家门口 池湖村位于长江南岸,距鄂州城区4.5公里,鄂燕黄二级公路穿境而过。公路右边,是池湖金刚石刀具工业园区;左边,就是池湖社区。“我5分钟就可走到车间。”上午8时,40岁出头的谈春花走出家门,到工业园区里的企业上班。 过去,她在城区打工。每天早上6时30分,就得和丈夫秦永红一道骑着电动车往城里赶,晚上7点钟才能到家。 2009年,池湖村乘鄂州城乡一体化建设东风,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公共服务,统一建筑风格,建起池湖社区。谈春花一家与200多户村民一样,住进了别墅。与此同时,村里规划创办的金刚石刀具工业园,陆续聚集了包括鄂信、长江精工等一批业内知名品牌在内的35家企业。2012年,池湖村还规划了20多亩村级工业用地,盖厂房对外招租,吸引多家企业入驻。 500多村民,成为园区企业职工。“现在,我们正在规划第三期社区建设,要让村民都成为居民。”池湖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刚说。 公共服务,办事不用出社区 上午10时30分许,62岁的严共启到池湖社区服务中心,代在东北做金刚石刀具生意的儿子办流动人口证明,只花了20分钟。“过去,这证明得办一天。先到村里开证明,再坐车到镇里盖章,然后转车到市里盖章。”老人对社区办事效率很满意。 据介绍,鄂州把33个服务项目下沉到了社区。其中,12项立等可取,11项限时办结,10项定期办理。村民只要把相关材料送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乡镇、街办每周定期到社区为群众服务,办事员办好后主动送到村民家中。不属镇级办理权限的,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会到区、市代办。“办事不出社区,生活配套也齐全。”周刚指给记者看—— 漂亮的小学紧邻社区,幼儿园就在社区里; 供销社建在社区里的农家超市,可买到生活、生产所需的5000多种商品; 社区卫生服务站,输液室、手术室等一应俱全,医疗卫生设施完备。“我们是先治病再收钱,没钱可以挂账。基本药物是零差价。”村医秦利敏说:“老人与行走不便的病人,我们会上门诊治。65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体检4次。” 全域统筹,探路城乡一体化 池湖社区,只是鄂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缩影。 2008年,鄂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按照“全域鄂州、统筹发展”的思路,该市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强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基层党建七个一体化,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新模式。 全域规划,建设组群式大城市。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旅游新城、花湖工贸新城等3座新城为支撑、10个特色镇为节点、106个新社区为基础的城乡空间格局,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 新社区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突破村与村的界限,规划将320个村逐步建成106个农村新社区。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已达63个。 产业勃发,夯实农民富裕根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新扩建农村特色产业园区22个,兴办家庭农场160多个,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9家。“农民变居民,家门口就业,解除了后顾之忧,城镇化的步伐就更加坚实。”鄂州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介绍,到2016年,鄂州城镇化率将达70%,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