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认字先要学习拼音,这已经成为国人的习惯。然而在清朝末期,拼音还是新鲜事物,许多人对它很排斥,需要大力推广才能接受。 阳新人周叩明为阳新地区的注音字母推广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1883年,周叩明出生于儒医世家,自幼入学,攻读经史,涉猎新学。青年时代,考入两湖书院,由于品学兼优,被选送到南京国语讲习所攻研注音之学,造诣颇深。 注音字母一科,实属有利识字、有利正音、有利推广普通话的先进工具,作用甚大。然而这个学科在当时是初创,不被世人理解,认为“只有没长进的人,才去学那没出息的科目”。 周叩明不怕流言蜚语,心之所向,一往无前。一年后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还荣幸地加入了以蔡元培先生为会长的“中华全国国语读音统一会”。其后,周叩明继续留在南京,对汉字改革和注音之学进行深造,终有所成。 1910年,周叩明回到阳新。1911年,他在北门家宅试办一个班的小学,试教学生语音,效果显著。 1914年,阳新县当局在县城试办5所公立初级小学。以周叩明为校长兼第一小学教员。周叩明本着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宗旨,当年暑假经县教育局批准,在富川书院办教师注音培训班,对5所小学教师进行语音培训。周叩明用多年教学经验,很快使老师们学会了注音和拼音。训练班结束后,教师们回校立即教给学生。从而使这门新学科在20世纪初就在阳新传开了。 现今,在一些农村教学点,由于缺乏教师,老师一般都采取分班轮流教学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也是周叩明的一大创举。 1931至1938年,周叩明在家办经馆,率先将新制的复式编班教学法运用到私塾教学方面来,效果良好。具体做法是:按照学生文化水平高低和年龄大小,编成甲乙丙三班。三个班轮流讲课。 1936年春,在周家经馆读书的学生,考上阳新首办初中的就有7人。这种新教法在阳新县教育界的运用,是他的一大创举,并一直被沿用到现在。(黄石电台 张巧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