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赤壁”肤浅之五——“灭刘备” 童力群 2014年7月4日星期五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国·孙刘联盟·赤壁疑云》里写道:“第一是谁的战争?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原本是曹、刘之战呢,还是曹、孙之战?应该说在开始的时候,就是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下的时候,他的目的是要夺荆州、伐刘表、灭刘备,这个目的当曹操夺取了江陵以后应该说是基本上已经完成了”。 曹操的目的是“灭刘备”吗? 曹操在“顺江东下”之前,有两次机会“灭刘备”,然而,曹操没有利用这两次机会。 第一次机会:“宋忠宣旨”之前。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写道:“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裴注《孔衍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刘备原来屯新野,建安十三年春屯樊城。刘琮必定另派一队将士屯新野。“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为何刘备“久之乃觉”?这必定是在驻扎樊城一代的刘备军与驻扎宛(南阳)一带的曹军之间有个缓冲地带——驻扎在新野的刘琮嫡系部队的营寨,否则,许多问题就难以解释。 既然刘琮老早就在“乞降”,既然新野刘琮军已经暗地投降曹军,那么,如果曹操想“灭刘备”,正好可以派大军进攻刘备。然而,曹操并没有趁机进攻刘备。这就说明曹操没有“灭刘备”的打算。 第二个机会:长坂坡战斗之前。 建安十三年九月初七,曹操到新野。刘备到襄阳。九月十九日。长坂坡战斗。刘备军战败。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云:“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比到当阳”,此“当阳”是当阳县境内,即当阳县东北境,而不是当阳县城。汉末的当阳县,不能完全等于现代的当阳县,汉末的长坂坡,不是现代的长坂坡。 刘备军在长坂坡之所以战斗力下降,主要是因为担任了掩护十余万老百姓的任务。后来,“战士还者”不少,说明刘备军战死者并不多。 在长坂坡,曹操的“精骑五千”的战斗力也是急剧下降,正如诸葛亮在柴桑对孙权所言“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长坂坡战斗是一场混战。曹操的“精骑五千”靠的是骑兵的冲击力和分割战术。刘备军受累于掩护十余万老百姓而兵力分散、顾忌太多。 在正常的情况下,刘备军的战斗力也不可小觑。因为有赵云部一千骑兵,有张飞部两千名久经沙场的步兵,还有刘表划拨的几千步兵,更有张飞、赵云这两员天下无敌的骁将。 总之,假设双方的战斗力都不下降,长坂坡战斗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双方死亡殆尽的极为残酷的战斗。 而实际上长坂坡战斗的双方军队的损失都不大,刘备军主要是溃散,损失的是辎重和追随刘备的部分老百姓,损失的是刘备的妻女(夫人身亡、女儿被曹纯俘获)。 假设曹操提前七天派“精骑五千”来追杀,那么,曹军的战斗力没有下降而刘备军的战斗力仍然是下降的。这样,才真正是“灭刘备”。 曹操迟迟没派重兵来歼灭刘备军,仅仅是担心刘备到江陵据有“军实”而突然派“精骑五千”来追杀。 显然,曹操重视的是江陵这座城,即重视江陵的战略地位和“军实”,而不是“灭刘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