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 2014-7-4 13: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伟大得无法遏止,跟随它的脚步,所有梦想都可以照进现实。
62年前的一个梦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昨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开始充水,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之“沧浪水”,很快将奔涌三千里赴京津。“百年中国梦,南水为北用。”这一梦想,一开始就无休无止,这一梦想,隐喻着一个幸福的未来。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张英/文张晓冬/图
清兮沧浪水 梦圆入京津
站在武当山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东北眺望,即是有古均州之称的丹江口市,汉水与丹江在此美丽邂逅。交汇处以下800米,高坝筑起水库,176.6米的巨大“腰身”将汉水和丹江水拦蓄于此,形成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亦被人称为“亚洲天池”。
35岁的罗斌是土生土长的丹江口人,他更愿意把水库称为“小太平洋”。2014年5月5日,东方今报记者顺着他的指引,登临坝顶,但见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站在水边,能见度深达四五米,古时传说中的“沧浪”之地,就在丹江口水库之中。
《孟子》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很快,“清兮沧浪水”将从一条全长1432公里(总干渠1277公里,天津输水线155公里)的人工大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京津奔流而去。
这条生命之河,挟裹着楚汉魂魄的气血,充盈着中原儿女的经脉。
南水调北方 饱含伟人梦
伟大成就,从来源于伟大梦想。
丹江口水库大坝东南角直线距离不过1000米处,今年刚刚开门迎客的丹江口工程展览馆里,珍藏着一张老照片。
那是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主席乘“长江”舰视察长江时所拍摄。他问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北方水少,南方水多,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这一问,更源于之前近4个月前的一句话。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河南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这一句话,在丹江口工程展览馆的入口处被刻成“毛体”;这一句话,被公认为南水北调伟大构想的“滥觞”。
5年前(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伟人的另一构想,早已“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很快,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即将通水,伟人的又一伟大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百年中国梦 迤逦铿锵行
“南水北调堪称当今世界上最宏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这是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史无前例的工程。”曾任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的张同立如此评价。
在中国版图上,南北流向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东西流向的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纵横交叉,“四横三纵”的水系,最终形成一个世界上罕见的水资源“中国网”。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北送山东、天津,全长1156公里;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中线工程从我省境内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到北京团城湖,全线1277公里。这事关中国一个关于水的百年梦想。
如果将南水北调谱写盛世中国的水利史诗,中线工程就是史诗中最关键的篇章,而它流经中原的律动,更是史诗中最动听的格律音节。有着“中国多瑙河”之称的汉水,和源自秦岭腹地的丹江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掉头华丽转身,三千里奔涌着的清渠就要迢迢北上。
沿着梦想的航道,经淅川,到南阳,过方城,穿郑州,越焦作,通石家庄,历满城,抵徐水,一水中分,分赴北京和天津。
南水北调之“最”
工程规模最大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根据资料显示,整个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输水线路长,穿越河流多,工程涉及面广,效益巨大,包含水库、湖泊、运河、河道等多个复杂、艰难的水利工程项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型水利工程,其规模及难度国内外均无先例。仅东、中线一期工程土石方开挖量17.8亿立方米,土石方填筑量6.2亿立方米,混凝土量6300万立方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