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746|回复: 8

[灌水杂淡] 古刹书声,传诵“茗山现象”!黄石地区群众都值得阅读反思!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7-5 09: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湖湛月 于 2014-7-5 10:43 编辑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首席记者 石教灯 记者 陈子才/文 石勇/摄)只有4万人口的茗山,地处偏僻,但历代俊杰硕彦如云,长盛不衰。其因何在?
  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我们走遍茗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探寻那些普通人和不普通人组成的群像,以及他们所展示出来的个性与共性,以企找到答案。
  在这之中,万止斋的读书故事和教书故事流传最为广泛。他在宫台山下的开馆授学的止斋书堂,至今仍是茗山人的精神圣地。
  那是一座什么样的书堂?万止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枝叶最繁茂的季节,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穿过有着1154年历史的净居寺遗址,在万止斋的云水情怀中,感受茗山文化的源头魅力。
 
   农者不学
   人才之乡也曾有过浑沌期
  
  茗山人会读书,闻名古今。究其渊源,有人首先想到的是“风水说”。
  听此,大冶文化名人余炳贤微微一笑:“不全是。”
  实际上,茗山的风水甚至可用“糟糕”二字来形容——幕阜山脉绵延湘鄂赣三省,自鄂东南阳新县入境大冶市后分为若干支脉,其中大同山、云台山、龙角山、黄荆山蕴藏大量矿产,山下的灵乡、陈贵、金湖等城镇靠山吃山,富甲一方。惟独到了茗山,矿脉寥寥,漫山乱石。刨去唯心的风水之说,这里山水资源的确乏善可陈。
  无奈,茗山人只好守着海拔不足400米的大小茗山和山前一片开阔地,世代耕居,繁衍生息。
  彼时,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对农业鄙弃不屑,“学者不农,农者不学”在民间盛行。在这种大背景下,茗山乡域与大冶其它地方相似,学风平淡。
  “这一时期的茗山,处在浑沌状态。”余炳贤表示。
  直到万止斋的出现。
  
   古刹书声
   一座穷山乡的华美转身
  
  乡域的闭塞,资源的贫乏,造就了茗山人勤劳务实、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
  南宋起,理学思想萌芽,耕读文化在茗山渐盛。
  茗山太阳山下的朱家祠堂,有大冶“千年第一祠”之誉。上世纪90年代初,大冶文化名人曾在一次田野考察时发现,祠堂遗留的一整片木板上竟清晰地刻着“晦庵公家训”。
  众所周知,其作者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全篇三百余字,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由此可见,理学思想在当时就以家传方式,在茗山地区广为传播。
  同一时期,读书声开始在宫台山南麓的净居寺中响起。那一声声清朗的读书声,划破寂静的长空,从此照亮了茗山人黯淡的生活。
  随后,大量与勤学苦读有关的典故经宫台山曲折蜿蜒的山路流向大冶各地,成为千百年来当地激励子弟读书修德的精神营养。
  在这些故事中,万止斋是最常见的主角。
  史载,万止斋出生于今茗山杨桥村,幼时家里贫穷,但耕读不辍。当时在净居寺读书的孩子基本上是二人或三人共一盏菜油灯,万止斋实在拿不出来菜油,可他偏偏喜欢看书,只好每天晚上就着古庙的长明灯看书。为了节省灯油,庙里的长明灯一般灯芯很细,火焰极小,且又悬在高处,光线甚暗。
  当时有位学友问万止斋,这么暗的灯光你看得见字吗?万止斋说看得见。学友不信,特地从家里带来一本从没有露过面的书来测试万止斋,没想到万止斋在暗灯下一字一句念得分毫不错。一起读书的学友们这才大吃一惊,人人佩服万止斋,“神灯照你不照我”遂流传千年不衰。
  另一则故事则更神奇。
  相传,有一次,一群青蛙突然跳进宫台山双尖峰下的净居寺大殿大声吵叫,生气的和尚拿起扫帚往外赶,可怎么也赶不走。正是中午时分,万止斋在院内写字,一听青蛙叫个不休,生气地来到大殿,用笔奋力地往青蛙身上一甩,说:“去吧。”说来也神奇,墨水甩到青蛙的背上后,它们一个个都跳出了寺庙,很快消失在田间和竹林之中。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到青蛙喋喋不休的叫声。但村民也发现,自那以后,这里的青蛙背上多了黑色的斑点,传说就是万止斋的墨水所致。
  这些故事听来有些荒诞,但细细品味,其实不难发现茗山人的聪明之处。他们深谙勤学苦读才是万止斋成功的关键,也明白神话故事在封建时代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和效仿的定律,籍此教育子女,其利无穷。
  
   弓身反哺
   一位书生的科考失利和一座山乡的雄起
  
  万止斋再次回到净居寺,又是一段传奇。
  成年后的万止斋,拜南宋理学家陆九龄、陆九渊为师,得到二者高度评价。后,他在南康(今江西省星子县)白鹿洞书院与一代理学大师朱熹结识,开始系统学习和研究程颐、朱熹理学,著有《论语疑义》,被誉为“南宋三贤”之一。
  朱熹在和万止斋一番晤谈之后,对万止斋赞叹不已,称他“独领风骚五百年”。后来,他又数次在书信中对人赞赏万止斋:“万人杰,字正醇者,亦佳,见来此相聚”、“万正醇来见,气象皆尽好”、“大冶近有万人杰者见访,见留之学中,气质甚美,议论亦可,反复殊不易得”、“鬼神之义必大,尝因书以问正醇,正醇答云”、“正醇书来,与张南轩有意于衡岳之游,幸甚幸甚”。
  然而,理学理论上一日千里的万止斋,却并没有在科举仕途上有所突破。
  大冶文化名人汪红光曾作考证,万止斋生前曾多次参加朝廷科举,但运气欠佳,屡试不第,甚至“徒进师不进”。
  科考上的失利可能会令万止斋着实难过上一段时间,但他显然并没有就此沉沦,相反越来越看透当时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修炼。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万止斋彻底平息追风逐浪的利欲心,归隐幼年读书时的净居寺,在朝看云卷云舒,暮看烟岚雾霭中潜心研究理学,并开馆授学,弓身反哺这块生他育他的土地。
  为表达心志,他将净居寺更名崇书观,并亲书对联一副:
  昼长,被纳依栏,见几点落花,闻数声啼鸟;
  夜深,了经入静,剩半窗明月,闲一榻清风。
  对联表现了万止斋的云水情怀,其透出来的豁达诠释了止斋书堂幽静美好的环境以及万止斋内心清静无为的追求。
  此后数年,止斋书堂的读书声和着净居寺晨钟暮鼓,共同奏出茗山历史上最华丽的乐章。
  至清代,茗山贤能继出,不曾间断。
  大冶名贤祠供奉的19位地方名贤中,有7人出生于茗山。大冶地区(包括黄石、下陆、铁山、鄂州碧石渡、泽林等地)一共出进士、举人、贡生等儒学精英761人,茗山一乡就占了137人。其中,大冶地区进士33人、茗山6人;举人172人,茗山22人;贡生556人,茗山109人。
勇往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7-5 09: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首席记者 石教灯 记者 陈子才/文 记者 汪泽栋/摄)万止斋之后,茗山先后诞生过明洪武开国元勋下邳侯余荣六、明末封缰大吏余玉节、裁夺英明著称的铁御史范俊、权倾朝野的清康熙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余国柱等历史名人。
  尽管余国柱晚年投靠权相明珠,未能善始善终,但以他为代表的茗山鲚鱼地余氏一门,仍然以3个进士、12个举人、42名贡生成为黄石地区有史以来人文风气最盛的望族。
  进入当代,茗山人才更是出现井喷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全国各地担任县处级以上干部的茗山人过百,副高级职称以上近百人,有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者不计其数。其中,中央委员彭清华、中央候补委员刘石泉是其中代表。
  这在黄石地区的众多乡镇中,也堪称一绝。
  
  年幼时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
  
  83岁的茗山老教师柯伟英笑着说:唯有勤学苦读。
  柯伟英出生于1931年,是茗山柯家祠堂人。他的父亲雇佣了2名工人,在乡下酿酒,家境殷实,但祖上大字不识,也没有读过什么书。
  解放前,读书,对于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种奢望,除非出生于大户人家。年幼时,柯伟英就被父亲送到附近的私塾读书。
  1948年,柯伟英小学毕业,考入大冶一中。
  当时,大冶一中只是初中,全县范围内有500名高小学生参加考试,只招收50名学生。包括柯伟英在内,茗山有4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其中,全县第一名和第三名均来自茗山,柯伟英考了第六名。
  老人回忆,成绩单公布时,教育部门上门送喜报,“像古代时中举一样,送喜报人骑着高头大马,举着一个旗子。身后,乡人敲锣打鼓。”柯伟英的父亲欣喜万分,摆了两桌酒,犒劳送报人。
  
  为茗山孩子“偷偷摸摸地教学” 
  半个多世纪过去,茗山一带的地理形态发生了变化,往日涨水时波浪翻滚的河道如今变成了羊肠小沟,但那悠悠的浆声却永远地珍藏在柯伟英和一代茗山学子的脑海中。
  在大冶一中,柯伟英成绩优秀,拿到学校的甲等助学金,每月7.5元。除维持生活外,还略有结余,贴补家用。
  1949年的一天深夜,柯伟伟忽然听到炮声,醒了一会儿,又睡着了。第二天出门,满街坐着解放军,这才知道,一夜之间,大冶解放了。
  解放后,读书依旧。
  1952年,柯伟英考入黄冈中学,开始了另一段求学生涯。
  1953年是柯伟英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年,柯家被划分为地主家庭,家道衰落,财产也被没收。断了经济来源,柯伟英无奈弃学回乡。
  在幼时就读的白石祠小学,他第一次拿起了教鞭,开始自己的教师生涯。
  1969年,柯伟英调到茗山古塘小学任教。批改作文时,一名学生的习作引起了他的注意。“布局谋篇、审题立意、遣词造句都与众不同。”他当时暗中叫好:这个伢很有前途。
  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彭清华。
  “别人将子女送到学校来,是让孩子学知识的。”柯伟英说,那段时间,教学没有课本,他就将自己看到的,觉得好的知识抄录下来,然后偷偷地刻在蜡纸上,油印给学生。
  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最艰难的岁月里,茗山许多教师像柯伟英一样,为茗山孩子的未来“偷偷摸摸地教学”。
  后来,茗山教育主管部门发现了柯伟英的“猫腻”,批评他,“你又在搞‘识育第一’,我们提倡的是‘又专又红’你不知道吗?”柯伟英不听,说“作为老师,我们要凭良心”。
  
  秘诀无它唯有勤学苦读
  1976年6月,茗山观音岩下,诞生了茗山乡有史以来的第一所高级中学。不久,学校负责人专门找到柯伟英,两人彻夜长谈。天亮后,柯伟英正式接过茗山高中的教鞭,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回忆,那个年代资源匮乏,学校成立时,校舍用旧砖旧瓦拼凑而成,瓦不够,全校教师和部分身体好的学生一起去20华里的南山头砍苞茅盖屋面。把楠竹劈开当水槽,一根接一根,引来山泉饮用。没电照明,用气灯,晚自习时人前一盏,男女同学左手掌灯,右手执柄,接连充几十下气,绵丝灯泡才会亮。学生们天天吃腌干菜,二三人合一床睡,一人不到两尺宽。
  越是这种艰苦的环境,茗山人的性格便越坚韧。
  柯伟英介绍,当时,老师日夜奋战,经常忙到夜里11点,唯一的希望是将自己的学生教好。学生拿着气灯夜读,常常需要老师的催促才会休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同时也给茗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当年高考,茗山高中45人考取大中专。其后三届,考取大中专者一届多于一届。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相继成为各行各业的耀眼明星。如中共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候补委员刘石泉,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柯汉民,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柯良栋,湖南省信访局局长张严……
  谈到这些学生,柯伟英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他告诉记者,这些茗子英才之所以能走向成功,秘诀无它,唯有勤学苦读。
      
  
  尊师重教的风气世代传承
  
  柯伟英83年的人生,是茗山无数子弟的人生缩影。在他们执著的传承下,茗山耕读文化得以保存和流传。
  1983年,柯伟英退休回家。在茗山的阡陌,人们经常会看到他健步行走的身影。如在学校时一样,他每天坚持晨练、读书、写作。另外还会通过报纸、电视,了解学生们的近况。
  1979年,彭清华考上北京大学。期间专门致信小学和初中时的恩师柯伟英,述说自己的近况。
  读完信后,柯伟英眼眶湿润。
  后来每次回到故乡,彭清华都会专门登门看望柯伟英。
  2006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的彭清华与赴港招商的黄石老乡相聚,席间忽然站起敬对方三杯酒,然后认真地说:“过些天是柯老师的75岁生日,你回去后帮我敬他三杯酒。”
  后来茗山发展教育,彭清华、刘石泉等人又多次捐资相助。
  这些故事,在茗山传为美谈,也成为茗山人尊师重教的当代经典。
  当老师年老时,学生或接过教鞭,或伸出援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哺茗山,如同当年万止斋在宫台山设馆授学一样,将茗山人文奇迹接手传递,连绵不绝。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7-5 09: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首席记者 石教灯 记者 陈子才/文)仅百余户的天一村,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走出20多名博士,成为黄石有名的“博士村”。
  但记者走访时,却发现了一丝异常。
  大学录取率在逐年提升,大学的含金量却在下降,就业形势自然也变得严峻。在种种压力下,“读书无用论”在当地与传统的读书文化互相拉扯。
  
  一门三博士
  
  天一村位于大茗山的背面,是茗山乡最僻远的村庄。村里天益湾,是著名生物、医学科学家张远富的故乡。
  1940年,张远富出生在这里,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卖鸡蛋卖柴草维持生计,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闻到肉香。为了改变命运,张远富从小勤学苦读。
  据当地村民介绍,张远富幼时好学,有好几次,收晚工的乡亲们扛着柴草回家,见他还在看书,就叫他快点回家,他却说“还早”,别人说:“你这书呆子,月亮早就出来了,还早?”原来,张远富把月亮当成了太阳。
  1969年,张远富从大冶一中毕业,参加空军招收学员体检,连过学校、大冶、黄石几关后,在送往武汉军区时,由于太瘦未能选上。回大冶后,学校通知他可以免试上大学,但他要求参加高考,并考入武汉大学。
  大学毕业后,张远富被分配到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此后,他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工作,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单克隆抗体、质粒构造、分子克隆等方面的研究,曾赴美国、以色列、比利时等国进修或进行科研工作。
  在科研方面,张远富也拥有许多领先世界的成果,他发现的两个质粒被命名为“张远富70号质粒”和“张远富153号质粒”,成为永久性称谓。为此,他的个人成就载入第七版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张远富的儿子张勇进,毕业于黄石市工业学校,后在原黄石抗生素总厂塑料制品厂工作。受父亲的影响,他于1996年考上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又考入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张远富的女儿张晓勇,1986年考上北京农学院,1994年前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留学,后获得市场学博士学位,现在荷兰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欧州市场经济以及亚洲的中国、越南、泰国、尼泊尔等国农业市场经济。
  此外,张远富的小儿子张帆是北京农学院农经系硕士。
  一门三博士一硕士。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张远富一家一直是天一村的标杆,甚至是大冶、黄石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楷模。
  
  博士留守亲属质疑“博士有用吗”


  张远富一家因读书改变命运,在当地传为美谈。但记者走进该村时,却发现了一丝异常。
  正是庄稼疯长的季节,天一村田地大部分荒着,村里的房屋,大多铁将军把门,上面积满灰尘。
  “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 。”53岁的张大民站在墙角的阴影处,淡淡地看着记者,幽幽地说。
  张大民穿着解放鞋和军绿色粗布长裤,上面沾满了泥土,胡子显然很长时间没有打理了。听说记者要找张远富的家,他抬了抬眼,指着不远处一栋尚未完工的楼房说:“那就是,不过他没回。”
  后来经介绍,记者才知道,张大民其实是张远富的亲侄子。
  对于叔叔一家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张大民所知道的与村庄所传说的几乎一致。但情绪似乎不高。
  “读书有什么用?”他冷不防地说。
  这些年,读书的传统仍在茗山盛行,张大民省吃俭用,将一儿一女先后送进大学。这两年,儿女相继毕业,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全家面前:就业形势难,城市生活成本高,儿女毕业后收入都不高,买不起房,根本谈不上改变命运。
  在张大民看来,天一村出博士,都是“50后”“60后”两代人的事,到了“80后”这一代,上大学容易,但成本高收益低,得不偿失,“还不如不考大学,去做生意,或者留着农村户口,好歹将来还能分到耕地,有个退路。”
  近十余年来,村中已难出大学生。
  
  昔日博士村如今读书难
  
  天一村曾经有过一所小学,只是现已荒废。
  村头处,一排低矮的围墙紧邻着乡间小路,围墙中间有一扇两米有余的铁门,锈迹斑斑。村民称这就是添益小学正门。
  透过铁门,两栋两层高的楼房清晰可见。正对铁门的黑板上,依然留存着尚未擦净的粉笔字迹。一棵大树向围墙外探出了枝杈,绿叶青翠。庭院中再也没有了四处蹦跳的孩童和朗朗读书声。唯有两只觅食的老母鸡,在疯长的野草间走来走去,“咯咯”地叫个不停。
  41岁的村民黄莲英说,近年来,天一村有过半青壮年走出茗山外出打工,田地多见抛荒。在此浪潮中,适龄学童多被家长带出故乡,四处求学,“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就会选择在城里定居,难回茗山”。
  在采访中,当地村民在脑海中反复搜寻后表示,自2000年之后,天一村的留守家庭很少出过“蛮硬”的大学生。而谁家的孩子打工挣了钱,谁家又起了漂亮洋楼的话题,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目光。
  当张大民沮丧地向记者诉说他对知识能否改变命运的迷茫时,村民张远德挑着一大担李子走进记者的视线。近年来,当地村民都热衷外出打工,张远德却瞄准了村后的荒山,费了一番周折,种上李子、桃子。三年后,这些果树每年能为他带来4万元左右的收入。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将一大把李子递到记者面前,意味深长的地说,“打理这些果树,也需要知识。寒门子弟如果不读书,也许连树都种不活咧。”
  李子有些青,但味道酸甜。结束采访的路上,记者忽然领悟到,张大民的沮丧和迷茫,张远德的坚守和乐观,其实都是茗山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以天一村为样本进行观察,不难发生,茗山的耕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面对困境时,他们性格中坚韧的一面便会及时显现。一方面,他们通过外迁寻找谋生的处所,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耕读传统。另一方面,留在当地的人,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出路。比如张远德。
  茗山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坚韧不拔,崇尚实干……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7-5 10: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冶名贤祠供奉的19位地方名贤中,有7人出生于茗山。大冶地区(包括黄石、下陆、铁山、鄂州碧石渡、泽林等地)一共出进士、举人、贡生等儒学精英761人,茗山一乡就占了137人。其中,大冶地区进士33人、茗山6人;举人172人,茗山22人;贡生556人,茗山109人。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7-5 10: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止斋之后,茗山先后诞生过明洪武开国元勋下邳侯余荣六、明末封缰大吏余玉节、裁夺英明著称的铁御史范俊、权倾朝野的清康熙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余国柱等历史名人。
  尽管余国柱晚年投靠权相明珠,未能善始善终,但以他为代表的茗山鲚鱼地余氏一门,仍然以3个进士、12个举人、42名贡生成为黄石地区有史以来人文风气最盛的望族。
  进入当代,茗山人才更是出现井喷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全国各地担任县处级以上干部的茗山人过百,副高级职称以上近百人,有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者不计其数。其中,中央委员彭清华、中央候补委员刘石泉是其中代表。
  这在黄石地区的众多乡镇中,也堪称一绝。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7-5 10: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读书的传统仍在茗山盛行,张大民省吃俭用,将一儿一女先后送进大学。这两年,儿女相继毕业,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全家面前:就业形势难,城市生活成本高,儿女毕业后收入都不高,买不起房,根本谈不上改变命运。
  在张大民看来,天一村出博士,都是“50后”“60后”两代人的事,到了“80后”这一代,上大学容易,但成本高收益低,得不偿失,“还不如不考大学,去做生意,或者留着农村户口,好歹将来还能分到耕地,有个退路。”
  近十余年来,村中已难出大学生。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7-5 10: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今天的东楚晚报头条,黄石地区高考成绩不行,远远落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明白今天的头条意义了吧?
QQ截图20140705101903.png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7-5 10: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01.png
02h.png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4-7-5 10: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冈.jpg
勇往直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