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首席记者 石教灯 记者 陈子才/文)仅百余户的天一村,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走出20多名博士,成为黄石有名的“博士村”。
但记者走访时,却发现了一丝异常。
大学录取率在逐年提升,大学的含金量却在下降,就业形势自然也变得严峻。在种种压力下,“读书无用论”在当地与传统的读书文化互相拉扯。
一门三博士
天一村位于大茗山的背面,是茗山乡最僻远的村庄。村里天益湾,是著名生物、医学科学家张远富的故乡。
1940年,张远富出生在这里,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卖鸡蛋卖柴草维持生计,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闻到肉香。为了改变命运,张远富从小勤学苦读。
据当地村民介绍,张远富幼时好学,有好几次,收晚工的乡亲们扛着柴草回家,见他还在看书,就叫他快点回家,他却说“还早”,别人说:“你这书呆子,月亮早就出来了,还早?”原来,张远富把月亮当成了太阳。
1969年,张远富从大冶一中毕业,参加空军招收学员体检,连过学校、大冶、黄石几关后,在送往武汉军区时,由于太瘦未能选上。回大冶后,学校通知他可以免试上大学,但他要求参加高考,并考入武汉大学。
大学毕业后,张远富被分配到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此后,他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工作,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单克隆抗体、质粒构造、分子克隆等方面的研究,曾赴美国、以色列、比利时等国进修或进行科研工作。
在科研方面,张远富也拥有许多领先世界的成果,他发现的两个质粒被命名为“张远富70号质粒”和“张远富153号质粒”,成为永久性称谓。为此,他的个人成就载入第七版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张远富的儿子张勇进,毕业于黄石市工业学校,后在原黄石抗生素总厂塑料制品厂工作。受父亲的影响,他于1996年考上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又考入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张远富的女儿张晓勇,1986年考上北京农学院,1994年前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留学,后获得市场学博士学位,现在荷兰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欧州市场经济以及亚洲的中国、越南、泰国、尼泊尔等国农业市场经济。
此外,张远富的小儿子张帆是北京农学院农经系硕士。
一门三博士一硕士。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张远富一家一直是天一村的标杆,甚至是大冶、黄石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楷模。
博士留守亲属质疑“博士有用吗”
张远富一家因读书改变命运,在当地传为美谈。但记者走进该村时,却发现了一丝异常。
正是庄稼疯长的季节,天一村田地大部分荒着,村里的房屋,大多铁将军把门,上面积满灰尘。
“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 。”53岁的张大民站在墙角的阴影处,淡淡地看着记者,幽幽地说。
张大民穿着解放鞋和军绿色粗布长裤,上面沾满了泥土,胡子显然很长时间没有打理了。听说记者要找张远富的家,他抬了抬眼,指着不远处一栋尚未完工的楼房说:“那就是,不过他没回。”
后来经介绍,记者才知道,张大民其实是张远富的亲侄子。
对于叔叔一家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张大民所知道的与村庄所传说的几乎一致。但情绪似乎不高。
“读书有什么用?”他冷不防地说。
这些年,读书的传统仍在茗山盛行,张大民省吃俭用,将一儿一女先后送进大学。这两年,儿女相继毕业,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全家面前:就业形势难,城市生活成本高,儿女毕业后收入都不高,买不起房,根本谈不上改变命运。
在张大民看来,天一村出博士,都是“50后”“60后”两代人的事,到了“80后”这一代,上大学容易,但成本高收益低,得不偿失,“还不如不考大学,去做生意,或者留着农村户口,好歹将来还能分到耕地,有个退路。”
近十余年来,村中已难出大学生。
昔日博士村如今读书难
天一村曾经有过一所小学,只是现已荒废。
村头处,一排低矮的围墙紧邻着乡间小路,围墙中间有一扇两米有余的铁门,锈迹斑斑。村民称这就是添益小学正门。
透过铁门,两栋两层高的楼房清晰可见。正对铁门的黑板上,依然留存着尚未擦净的粉笔字迹。一棵大树向围墙外探出了枝杈,绿叶青翠。庭院中再也没有了四处蹦跳的孩童和朗朗读书声。唯有两只觅食的老母鸡,在疯长的野草间走来走去,“咯咯”地叫个不停。
41岁的村民黄莲英说,近年来,天一村有过半青壮年走出茗山外出打工,田地多见抛荒。在此浪潮中,适龄学童多被家长带出故乡,四处求学,“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就会选择在城里定居,难回茗山”。
在采访中,当地村民在脑海中反复搜寻后表示,自2000年之后,天一村的留守家庭很少出过“蛮硬”的大学生。而谁家的孩子打工挣了钱,谁家又起了漂亮洋楼的话题,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目光。
当张大民沮丧地向记者诉说他对知识能否改变命运的迷茫时,村民张远德挑着一大担李子走进记者的视线。近年来,当地村民都热衷外出打工,张远德却瞄准了村后的荒山,费了一番周折,种上李子、桃子。三年后,这些果树每年能为他带来4万元左右的收入。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将一大把李子递到记者面前,意味深长的地说,“打理这些果树,也需要知识。寒门子弟如果不读书,也许连树都种不活咧。”
李子有些青,但味道酸甜。结束采访的路上,记者忽然领悟到,张大民的沮丧和迷茫,张远德的坚守和乐观,其实都是茗山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以天一村为样本进行观察,不难发生,茗山的耕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面对困境时,他们性格中坚韧的一面便会及时显现。一方面,他们通过外迁寻找谋生的处所,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耕读传统。另一方面,留在当地的人,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出路。比如张远德。
茗山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坚韧不拔,崇尚实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