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升 文/摄
近段时间,各地狗肉节引来极大争议。而“6月6,吃狗肉”,这一习俗,不知从何时起渐渐在大冶市金牛镇民间流行。7月2日正好是今年农历6月6,记者了解到,几天来,狗肉生意火爆。相关人士对此称,吃不吃狗肉应该只凭个人喜好,不宜干涉他人。
民间习俗由来已久,满街尽是狗肉味
7月2日早上,金牛镇街头下着小雨,但依然没有挡住人们吃狗肉这一民间习俗。在街边一家店铺的门口,一口大锅正在炖着香喷喷的狗肉。隔着不远处的一家五金店老板正坐在店门口处理着狗肉。他称几年前,与几个朋友习惯了每年聚在一起吃点狗肉,便在自己家养了条狗,到这个时候弄了吃。“金牛一直有这个习惯,6月6日这天,与三五个朋友一起吃狗肉锅,喝点酒,就图那种热闹的感觉。”
60岁的金牛居民彭师傅,如今每天在街边摆上一个小摊子,卖些自家种的蔬菜。彭师傅介绍,大概从十几年前起,金牛镇上渐渐开始流行起吃狗肉,一到6月6这天,人们便相邀着去餐馆,或者在自己家做着吃。狗更是供不应求,小点的狗一般400多元一只,大点的要700元到800元的样子,很多人在自己家里养几只在这个时候拿出去卖。
据当地居民介绍,在这个时候吃狗肉是温补不上火的,有一定增强体质的保健效果。镇上大多居民都会去买点吃下,狗肉一般都是从菜市场买来,或从别人家买来的。
对此,金牛镇政府负责人表示,“政府机关不会组织相关的狗肉节等活动,而且我们也会良性引导,但民间流行的习俗,也不好干涉,毕竟吃狗肉也不属于违法。”
狗肉生意火爆,个体户一天卖出40只左右
在金牛镇菜市场一提买狗肉,别人就会指着最里面3家专门卖狗肉的摊子。
上午11时许,在一家卖狗的摊位前,几名前来买肉的居民正等待着老板处理好肉,没一会儿,便售完了一条狗。摊位前,堆了一大摊狗的皮毛和内脏,一旁的笼子里还剩下7条活狗没有卖出。现场,不时听到狗的嚎叫声,角落的笼子内,一只黄色的狗望着笼外,倦缩着身子一动也不动。
一位正在等待购买狗肉的妇女称,“家里小孩和老公都喜欢吃这个,平时不好买,准备今天买回家弄给他们吃。”
卖狗的个体户说,从这两天从凌晨5点钟起,天还没有亮,他们就开始杀狗,卖狗肉,一直忙到下午,还没有忙完。“30元一斤,一天大概能卖出去40只左右。”据介绍,狗的来源一般都是到农村里去收购的。老板称,“大冶有一些村里有人专门养狗,算是小型的养狗场。”
据了解,在大冶地区,一些乡镇民间在6月6都有吃狗肉的习惯,其中金牛与大箕铺最为流行。当日下午,记者在大冶城区一些酒店、夜市门口均看到挂有狗肉节吃狗肉等字样的活动广告牌。湖滨路一家夜市老板称,他本人是不吃狗肉的,怕上火,也觉得心里有些芥蒂。“就是挑着这个日子招一些客人过来。”
意见不统一,吃与不吃全凭个人喜好
对于6月6吃不吃狗肉,许多人意见不统一。狗由于嗅觉和听觉灵敏,性机警,对人忠诚,所以被训化成多种种类,广泛用于看家、打猎、牧羊、侦探等,人们也因此把狗与其他鸡鸭牛羊有一定区别,觉得吃狗肉有些残忍。
对此,有相关人士表示,北宋时期的中国,人们不太常吃猪肉。北宋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感慨,“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但是进入南宋以后,陆游已经有“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句了。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一次深远的变化,从此猪肉成为了中国人最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而“狗肉上不了正席”,“挂羊头卖狗肉”等民间语文,从南宋流传至今,则说明了狗肉作为食物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了。至今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没有作为食物养殖的狗。“其实吃与不吃应该全凭个人喜好,不吃的人也不宜去干涉。”
狗肉市场加强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对此,记者询问大冶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该所所长王高祥表示,为了确保食品安全,该部门近期加大了对金牛狗肉市场的检查。狗不属于食用肉类,我国没有制定相关的屠宰检疫规程,所以狗在养殖、屠宰和流通等方面的管理和立法也均为空白。这给动物卫生检疫部门查处带来了一定难度。从6月28日开始,每天都派出检查人员对市场进行巡查。
“对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问题狗肉,一律没收。” 负责金牛镇市场的防疫监督员卢长林表示,近期巡查中,暂未发现有问题的狗肉。不过,他表示,在去年的检查中,曾发现有被毒死的狗在市场上售卖。7月1日,大冶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大冶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工商部门对市场进行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