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西
- 精华
- 2
贵宾
独钓寒江雪
   
- 积分
- 5417
IP属地:广西河池市
|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汪从元)
大冶武术,历史悠久,门类较多。《大冶武术志》叙述历史时指出:“大冶武术于远古时发萌”,唐宋是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蒙古贵族统治“禁武”,“明清时期,大冶民间武术步入兴盛时期”,“晚清至民国……民间武士救亡图存,传统武术仍在民间流行”。大冶武术史上,传承人各以身作则修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难行”;“仙风道骨,崇尚侠义”。武术志选用了34条武德谚语,这是学武人修养的底线、条件及经验。
大冶武术百花齐放,外地传入的,大冶人外传的,互相交流,以孔门、岳门、严门为主,武术门类多,更便于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大冶武术协会修武术专业史志“开全省武术志之先河”。汪海山先生诗云:“申报中华武术乡,普查资料费周详。追根上溯南唐史,录像浑涵篇目纲,越岭翻山寻古迹,走村串户访拳庄”;汪义成云:“英才有幸标青史,功德无量启未来”。领导重视,又有一批行家,还有余盛炳等一批又专业又积存文字的又有责任心、事业心的人,深入搜寻族姓家乘,拳家后人文史资存,翻阅报刊文献,记录民间故事传说,广咨博采,考证核准,挖掘、整理研究,有的可能积多代人之工夫,整体花两年多时间,才编成50多万言的巨著,确实是“一部系统地记述大冶市武术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专业志书”,是大冶武术界的一部专业史书,对大冶乃至全国武术界是个示范,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尚武崇文弘扬中国功夫,开来继往传承千秋万代。
《大冶武术志》还原了历史,再现了古代近代现代人物的奇功武艺,也推动着武术文化和中华武术的发展进程。
志书概述和大事记,是我们了解大冶武术的纲。在没有蓝本的情况下,能把大冶武术方面的重大事件,按年月日顺排下来,并非易事,尤其是古代近代要靠积累留存。从第二章到第九章,都是专业知识,要靠史料和经验编写,要行家里手写,第十章武林人物,分武科名录、名师传略、传人事略、武林新秀、教授专家等篇目,独具匠心。武科名录,人物来自老县志和宗谱,明代武举4人,清代武进士4人,清代武举人43人,清代武秀才21人;明代武功人员21人,清代武功人员84人,共175人,这么多的武科名人,哪个县可比。已去世的武林英杰,列入“名师传略”的计91人,其中最高寿者,金山店陈彦国96岁,大箕铺董家嘴曹景文95岁;健在又名气较大的武林人物,列入“传人事略”者113人;60后列入武林新秀者39人;武林教授专家有李伃科、彭梅林、吴元贵、吕光明、方年凤(女)、柯鸿华、彭贵洲、吕鉴正、肖勤9人,这些人有武林专著,有的还拍了专题片。彭柏林已是世界级的武术教练。
舞拳弄棒,素以男子为主。巾帼不让须眉,大冶也不乏巾帼武林高手。明代时金牛夏仕武与武将杨将军之爱女结为连理,夏仕武为文,杨氏为武,一文一武,文武结合。年长日久,杨氏武功显威,贼人恶人只好“金盆洗手”永不再犯,民间有个歇后语:“夏仕武的太婆——惹不得”。杨氏艺传金牛及梁子湖一带,子孙高手多多。清代水南湾和汪拳、胡东生等村一样武功赫赫,曹盛铜力拔千斤,武举人石连升之女石燕,身怀绝世武功,和曹盛铜武艺不相上下,二人比武结婚。功传后世;铁山盛洪卿武氏太婆助太平天国石达开,她以磨盘端茶将士喝,助义军围清兵。铁山留下一首歌谣:“铁山方圆十里地,东边有个铜鼓地;武氏太婆敲铜鼓,翼王除妖换天地”;武林女侠,现代人重点介绍了金牛方年凤,她为大冶人民立了功,现供职武汉体院武术系,书中还介绍了九零后姑娘吴琼的事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