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4
中尉
 
- 积分
- 3708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潜江旧志载东城烟柳、南浦荷香、僧寺晓钟、蚌湖秋月、浩口仙桥、芦洑宝塔、清溪山色和白洑波光八景,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潜江人杰地灵,风景优美,旧志载东城烟柳、南浦荷香、僧寺晓钟、蚌湖秋月、浩口仙桥、芦洑宝塔、清溪山色和白洑波八景,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东城烟柳.居八景之冠。位于城东朝宗门外县河对岸,具有最佳景色.传说这东城烟柳是在五代荆州藩王高季昌所筑的“高氏堤”上,其遍植垂柳,多见亭榭,无论晴雨,沿道总是烟雾迷蒙。
南浦荷香.位于潜江环城南十字街口.明朝初叶,儒士曾恺到潜江来当教谕,他第一次发现了这片神秘的天然景观,并写下了《南浦荷香》的命题诗来赞扬。南浦依水势成形,曲岸通幽,沿坡细柳垂丝,隐露亭角。每到暮春时节,小荷露出尖角,蜻蜓点水戏波。到了盛夏,莲花竞相开放,如烟似霞。花多是绯红色,红绿相间,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偶有阵阵和风送爽,沁来丝丝荷香袭人,游人每每归去,裙袖总带芳香。往往花开花谢,层出不穷,别具水乡风韵。
僧钟晓寺。僧寺即大佛寺,建东城西的寿灵山上。僧寺晓钟不同凡响。这钟声在晨雾缠绕的平原村庄里,在曙光初照的江汉泽国中,悠悠回响。它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听到钟声,田野的农夫把绿浪洒向大地,舟楫的渔子将碧波拉入网中。明代本县教谕曾恺,曾写一首《僧寺晓钟》来进行赞美。
蚌湖秋月。是潜江西北的一绝。它使人联想到西湖的三潭印月;卢沟桥的卢沟晓月;古蚌湖是江汉滩上与汉江平行的一条河,名蚌湖河。水平如镜,长宽三丈,深不可测。每年秋季,天天晚上都可见潭中有一轮月亮,它不像空中高挂的明月那样轮廓分明,线条清晰,而是筛子大一团波光,似灯火灼烁,熠熠生辉。更深夜静,万籁俱静,还有笙歌舞乐之声从潭中传出。这景色就像浩口仙桥的白玉带一样奇妙绝伦。
浩口仙桥。浩口原名蒿子口,是个遍地蒿草的湖区。传说许多男女老少都感染上了一种皮肤病,直到被折磨致死。就在这时,一位道人腾云驾雾而来,他几粒仙丹就治好了所有病人。人们就在湖区中心的蒿子口给道人修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祖师殿,并在溪上架了一道桥。元朝皇帝给八仙之一的吕岩颁了封号,那位道人便被人们贴上了“吕岩”的标签,这桥也成了吕岩经过的“通仙桥”。八仙全聚会于此,何仙姑将手中的白手巾向空中一抛,顿时化作一条如练的白虹,横贯在仙桥与祖师殿的上空。这样通仙桥又成了“八仙桥”。
芦洑宝塔。在今竹根滩沙街对河的张港,历属潜江。1956年划归天门管辖。据志载,建在张港塔湾的芦洑塔为“七层浮图”,距泰安寺甚近,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锁三噬”减少水患。这三噬是指汉水和汉水南岸分支的芦洑河,北岸分支的泗港河。这三条河给历史上的天潜沔三县人民带来了惨重灾难。后来,天门人筑塞了泗港河,沔阳人也在芦洑河下游建坝。在明隆(庆)万(历)年间,水啮河岸,芦洑塔入河底。
清溪山色。潜江实本无山,山色何来?清溪三色在潜江城东区的大关庙街,景址紧靠大东门。晚清秀才郭兆梅题为《清溪三色》七律一首。诗人所写的是没山的山色,实际上写的是被称为“潜江琳宫第一”的庙庭观景色。因为旧志上标明的清溪山色景址与庙庭观址是合一的。清康熙年间,城南25里县河班家湾连年缺口,庙庭观被冲毁大半。同治年间,护城堤溃,所剩也尽毁于水,清溪山色也便难辨踪迹了。
白洑波光。它是潜江八景的第八景。王场镇东北部有一个面积大约万余亩的白洑垸,往东延至汉江上的红庙码头。历史上,明洪武元年(1368年),潜江知县罗纯一在红庙下游仅数里的泗港设驿,又起名白洑驿,后洑驿被江水淹没了。明弘治三年(1490年),知县张鬲命一个叫朗进的驿丞重修了白洑驿。数年后,又被江水吞没。历经了212年的泗港白洑波光,明代人杨琚作诗《船过潜江白洑驿》,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日落月升,波光潋滟和游客、渔歌混为一体的图景。
这八景,什么时候能够重现潜江大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