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前这位57岁的殷祖男子矮小、淳朴,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有当他与那些挂在墙上的肖像画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他叫殷有干,其貌不扬,举止娴静,但谁也料不到,他竟然是一位工于肖像、浮雕、园雕的民间艺人。
1975年,18岁的殷有干初中毕业,被分配到殷祖铜矿公社插队。瘦小伙很不错,肯钻肯学,炒出来的茶不糊不焦,一年不到,殷有干被提拔为炒茶技术监督员。队员们吃完晚饭后就去打戳子牌,不爱说话的殷有干很快就厌倦了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
殷有干最喜欢看的《人民日报》报纸刊头。没有事做的时候,他在土灶里扒拉几块黑木炭,再找来几张毛边纸,照着报纸刊头描摹起来。很快,不用照着报纸刊头,殷有干就能把刊头画的很逼真。
殷有干还喜欢去新华书店看美术书,还有蹲在画摊边瞟学一些画像老人是如何运笔、如何进行轮廓布局以及颜料搭配。殷有干每月进城一两次,每次换一个画摊,频繁变换地点。很多画像老人的独门画技,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殷有干暗暗地熟记于心。殷有干一回到家,就在自己简陋的“画房”里反复的练习揣摩,每次长达两至三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殷有干的画技渐臻佳境,村民随便给他一张照片,他都能根据一定的比例扩大描摹,描摹后的碳晶油墨画几乎与真人一模一样,殷有干的名气渐渐在村中传开了。很多人拿着已故先人或亲人的生前照片,找到殷有干家,委托他画出更大的肖像画。来者不拒,5元钱一张。殷有干就辞去茶场工作,在镇上摆起画摊专画人物肖像画。
上世纪90年代初,掀起了打工潮,见到很多打工仔摇身变老板,殷有干也打算出去闯闯。 同在建筑工地上干,但殷有干精通人物肖像画,使得他一开始就专门从事图纸设计工作。“殷有干会画人物像,就让他干园雕吧!”包工头说。就这样,殷有干开始了园雕活,直至现在已达24年之久。
园雕既不同于纸上画人物画,但又需要有很深厚的绘画实践经验做基础,这对于殷有干来说不是问题,但为了让平面画成为活生生的立体图像,这着实让殷有干伤透了脑筋。为此走访了很多省市,请教了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园雕艺人,终于熟练掌握了各种园雕技艺,找他接活的的人也络绎不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