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
下士

- 积分
- 176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公车改革方案出台了,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人满怀希望和期待,有人怀疑观望,也有人质疑和悲观。在下认为,此次车改,前景堪忧。从方案发布时权威人士所作的解释来看,他本人也并无成功的把握。从历次车改的经验教训来看,本次车改并无新意,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地方上的车改已进行过不下五次,但每次都是无疾而终。最近的一次车改是在2011到2012年。例如2011年3月,广东省惠州市启动公安政法单位车改,具体做法是压缩机关车辆,配强基层车辆,取消干部专车和非警务用车,按职级不同每人每月发放500元至2800元不等的公务交通费。经测算和论证,据说车改完成后市局机关警用车辆保有量将裁减59%。2012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实行车改,具体做法是压缩机关车辆,按职级不同每人每月发放500元至3100元不等的公务交通费。但是这些车改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钱是化了不少,公车却是越改越多。而这次车改仍然采取发放补贴的办法,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交通补贴标准确定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而根据《指导意见》规定,地方不得高于中央补贴标准的130%,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不得高于中央补贴标准的150%。具体标准由各省级政府制定实施方案。也就是说,地方车改补贴最高也只有1950元。远低于地方已有的2800元和3100元的标准。据说,先试点的地区要按照《指导方案》做出调整。怎么调整?拿到手的能吐出来吗?已经实施的标准要降下来吗?这可能吗?
本次车改,把日本韩国等外国的公车管理方法拿出来作为参照,似乎有和外国接轨之意。明知外国和我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执政理念不同,这个轨能接得上吗?公车改革为何不走自己的路?为何不强调中国特色呢?
公车改革,说到底,还是公务员有管理问题,是对公务员行为的控制和规范问题。而控制的方法无非是思想、纪律制度、经济,法律、武装暴力这五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中最重要最有效最可靠最文明最科学的是思想控制。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自觉、皈依、认同、服从作为基础,那么任何严厉的手段都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像国外那样把公务员既当成小偷扒手那防备,又当成奴才一样加以收卖,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事实上,日本也好,韩国也好,新加坡也好,腐败事件照样层出不穷。
无数事实证明,用钱是买不来廉洁的,更买不来忠诚和自觉。鸿欲难填,用钱收买,只会把贪欲的胃口越吊越高。已经拿到手的不可能再吐出来,已有的高标准也很难降下来。
那么不用钱收买行不行呢?当然可以。中国有理想不贪财的人才多的是。可以说,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就越是不贪财。当年很多富家子弟参加革命,有很多国军高级将领冒死参加地下党,他们要是为了名利,大可不必投身中共。钱学森等人要是为了汽车洋房,他们又何必费尽心思冒死回国?而靠发光洋打冲锋的军队,最终只能是惨败。
当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去”,不是仍然有大量青年才俊争相投考吗?当年延安是那样的艰苦,不是仍然有不少公子小姐争着要去吗?他们图的是什么?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现在想当公务员的人更是多得要打破头,何愁没有人才?为何不好中挑好?为何不挑选那些不贪财的真正人才?只要公开招聘,那怕没有车补,工资再减一半,照样会有大量人才前来应聘,而且大多是既有真才实学而且不贪财的人。如果对权责利有明确的制度,如果领导干部必须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每年必须下基层三个月和群众实行三同,各人工作要事先有计划有方案交群众讨论认可,有定期汇报和检查考核,有群众监督和评议,真正的人才有用武之地,那么待遇不高也会有人才来干。如果一味用钱收买,投机取巧善于钻营者春风得意,而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能发挥作用,反而受欺受压受排斥,那么钱再多也买不到效率忠诚和廉洁。http://bbs.yiaihu.cn/x-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