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车改第一人”叶青
“三公里左右走路,五公里左右骑车,十公里左右开车或者坐地铁,一个月1200元补贴,基本上够。”这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提出的“叶氏车改”“3510”模式。
早在1993年,广东东莞沙田镇等单位开始取消领导干部公车,作为财经学者的叶青开始关注“公车改革”;1998年,黑龙江大庆市率先在市直机关实行公车改革,叶青开始重点研究“公车改革”;2003年,叶青刚到湖北省统计局上班,任职副局长,就开始著名的“叶氏车改”,拒绝了配备的公车,自购车辆“办公家的事”,由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一系列的经历,为叶青赢得了“中国公车改革第一人”的称号。
昨日,本报记者就刚公布的“车改方案”对叶青进行了专访。
补贴
补贴标准符合“三种需求”
长江商报:您对公布的方案有什么看法?
叶青:事实上,我是昨天就听说过今天(16日)有可能公布这个方案,本以为会在今晚(16日)中国之声中播出,没想到是通过网络直接播出,还有些专家解读,这给了社会公众更好的理解方案和参与讨论的机会。另外,选择在今年差不多过一半的这个时间点也不错,比较有利于方案的落实。
长江商报:您对公布的补贴标准如何评价?
叶青:500、800、1300元的结构与我预想的接近,这个标准符合三方面的需求。一是符合“适度”的需求,数额不大,符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需求,体现了适度补贴的原则;二是符合网民,或者说老百姓的期望,因为大家对公车改革的期盼就是节约成本、取消特权,如果补贴高了,显然不符合普通老百姓的期望;三是符合广大基层公务员的需求,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而给予交通补贴,可能对于大部分公务员而言,是减少了出行成本,损失的是少部分人的利益。
长江商报:怎么解读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叶青:一般而言,就是指服务于办事、出差、来往文件的车辆,对应的是“专车”的概念,而“专车”在我国是副省级以上干部才能享受的权利。另外,还有一部分公车属于执法执勤车辆及通信(工程)车辆,这些也不属于一般公务用车。虽然没有专门统计,但我认为一般公务用车占了目前全部公车数量近90%,取消这些车辆,将节省很大一笔开支。
长江商报:怎么解读公车使用的社会化改革?
叶青:改革以后,就是“派车”改成“派钱”了。改革前,需要负担购车的成本,还有司机工资、车辆维护的成本,使用成本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改革后,基本就是使用成本了。比如,某个机关单位召开大型会议需要用车,可以跟租车公司签订协议,用多少车辆、多长时间,就花费多少钱。这样一来,既节约成本,也减少了“公车私用”的机会。
一般公务车占全部公车近90%
现状
效果
盼看到干部挤地铁上党校
长江商报:您个人已经进行了11年的“叶氏车改”,结合湖北的实际情况,你对这次车改有什么期盼?
叶青:说到这里,我倒有个建议希望呼吁一下,就是让武汉市地铁集团在青年路站和长港路站的出入口增加一些路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两个地方刚好分别位于省委党校和武汉市委党校附近。
我本人现在去党校上课或者讲课都是坐地铁,如果车改方案在湖北实施,那意味着厅局级干部及以下都没有公车了,他们也可以坐地铁。所以,我有些期盼,在公车改革在湖北得以实施后,可以看到更多到党校学习的干部是“挤地铁”来的。
感受
“让我流泪铭记的几个车改时刻”
叶青说,进行了11年的车改,他是“硬着头皮”走过来的,这是他作为一名厅级干部坚持骑车、步行、自己开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开展工作的原因,回顾这些年车改历程,有几个时刻让他难以忘记。
一是2011年3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积极推进公车改革,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车改”,这个时间点,也是让叶青呼吁公车改革以来,首次“流泪”的时刻;其次是2012年3月,还是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车改。
然后,2013年11月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就提到了公车社会化改革的一些具体内容;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启动公务用车改革”;昨日,我国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叶青说这意味着他坚持了11年的“车改”,终于将要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