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37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
著名的三国赤壁之战,关于它的战场所在地,据前人考证,在湖北长江沿线,就有好几处地方。最终,还是被具体确定在湖北蒲圻西北——现改称赤壁市的长江南岸的赤壁镇。这已成为历史定论。 赤壁之战的真正战场——切实的拼杀场所,究竟在何处?笔者心中久存狐疑。笔者原籍湖北蒲圻,但出生、居住于与之一江之隔的湖北洪湖市(原属沔阳县辖),距所称“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不到20公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笔者几赴江南赤壁,对当地“孔明庙”、“周郎嘴”、“祭风台”等古迹进行探访。并数次对与之隔江相望的洪湖市乌林镇“曹操湾”、“红血巷”等处曹军营寨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了解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乌林当地公社社员,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挖出大量成堆人骨和许多生锈长矛兵器。察访中,又聆听一位老塾师讲述三国乌林战事——称曹操江南战船、陆上营寨连被焚毁、死伤惨重,后率残军由乌林退走茅江口(现洪湖市治所新堤旧称)、螺山、杨林山、华容道(在现湖北潜江市境内),至荆州,北返河南许昌……由此,引我再度认真研读陈寿《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与此战事相关的文字。以辨别其内容的虚实真伪。随而令笔者认识到,对所称“赤壁之战”的真实战场,并非在长江南岸的蒲圻(赤壁市)赤壁镇,而是在大江北岸的今洪湖市乌林镇(含临江岸一侧的乌林江南水域)。
笔者以上推断形成,根据何在呢?尽管《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都未明说战事发生于江北乌林,但在其叙写中,有的地方看得出是具体而明确的。
如在《三国志》里,陈寿就直接点明:“是岁(指建安十三年),(鲁肃)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此即指在乌林战场,周瑜、鲁肃率军将曹操战败。
又如《资治通鉴》对此战事的叙述:“(周瑜率军)进,与操遇于赤壁(在赤壁与乌林共有的江面上……),初一交战(双方水军首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乌林)……瑜部将黄盖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风急,盖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擂鼓大进。北军大乱。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引军北还。”这段文字叙写两军在乌林与赤壁共有的长江江面上,首先打了一场小规模水军遭遇战。继之出现的大战惨烈场面,是先在乌林江岸水域,后在乌林陆上展开的。不过写得过于简略较为含混罢了。
再如在《三国演义》第49回里,就孙刘联军大战前军事调度部署的叙写,无不涉及江北“乌林”。如“(周瑜)唤集诸将听令。先教甘宁……直取乌林地面,正当曹操屯粮之所。深入军中,举火为号……,唤吕蒙……去乌林接应甘宁,焚烧曹操营栅……唤凌统……只看乌林火起,以兵应之”;“孔明谓赵云曰:‘子龙可带三千兵马,渡江径取乌林小路,拣树木芦苇密处埋伏(协同周瑜军队追杀溃逃曹军)’”。
综上个人多次古迹察访,及对史籍(《三国演义》人称三虚七实,大多叙事可信)认真研读、引证,可证历来人们所称之“赤壁之战”,真正的战场在今湖北洪湖市乌林镇。应知当年大战,先在乌林江岸水面,曹军战船尽烧毁,继之陆上营寨亦被焚,曹军水陆俱败,死伤累累。显示出江北乌林战况惨烈,江南赤壁未见交兵的历史真相。事实是:整个战争期间,江南赤壁,只是周瑜驻屯军马、屯集战争物资、筹谋战事及诸葛亮所谓“祭东风”的场所,而非战场也。
本应称为“乌林之战”的这场大战,自唐宋以来,人们为何偏信战场在江南赤壁,而称之为“赤壁之战”呢?对此,笔者认为:这似乎与唐代大诗人杜牧,北宋大文豪苏轼颇有关系。杜牧《赤壁》诗,苏轼《赤壁怀古》词及两篇前后《赤壁赋》,写得太好,均称千古名诗、名词、名赋,影响着一代代学人。就连年长于苏轼且政见相同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也深受其影响,而偏情于苏轼笔下三国周郎的儒将风采和英雄业绩。因此在其所著《资治通鉴》中,忽略乌林战场实地,不写成“乌林之战”而写成“赤壁之战”。也因此,长期以来,历史上真实的“乌林之战”,被讹传为“赤壁之战”,也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了。但是,“赤壁之战”这一说法,不在陈寿和罗贯中的笔下形成。因为在他们的著作里,从没有“赤壁之战”这一概念。
|
|